文档介绍:作者简介*彼得·伯格(PeterBerger)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理论家和宗教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代表作:《漂泊的心灵》(1973)、《社会学邀请》(1963)、《现实的社会建构》(与卢克曼合著,1966)、《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等。托马斯·卢克曼(ThomasLuckmann)出生于南斯拉夫,在维也纳和美国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后在美国和德国任教。代表作:《现实的社会建构》(与伯格合著,1966)、《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1967)、《生活世界的结构》(与舒茨合著,1973)等。坚持理论背景*1、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实证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实证主义相对的思潮2、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建构后现代主义前期强调解构在解构的废墟上重建新的解释框架3、传统知识社会学名不副实坚持*坚持第一部分绪论和基础概念坚持绪论*1、明确提出:20世纪20年代,马克斯·谢勒,德国哲学家2、直接近代源头:19世纪德国思想史的三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 尼采哲学 历史主义3、曼海姆、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等知识社会学一直都是在理论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上侧重思想史。坚持*再正名:性质:经验性质的社会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范畴:常识性的“知识”。主题: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必须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概念:现实(reality):存于人类意志之外的现象性质知识(knowledge):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相关理论:舒茨:日常生活知识——研究对象与重点涂尔干&韦伯:社会的双重特征——知识社会学的任务马克思的辩证法、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坚持第一章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一、日常生活现实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们诠释的事实呈现自身,并且是生活中的人在主观上认为具有意义和一致性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主观过程或意义的客观化,以及透过客观化过程而建构的互为主观的常识世界。日常生活现实的特征:(1)在各种现实中最典型、最重要;(2)一个井然有序的现实;(3)核心是“此地此刻”;(4)互为主观的世界,常识即与他人共享的知识;(5)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6)包含其它现实,特定意义领域转移注意力;(7)具有时空结构坚持*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日常生活现实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各种类型的连续统:面对面情境中经常见到和深入互动的伙伴具有高度匿名性的抽象事物类型图式互动双方就各自依据其对于日常生活实在的看法和经验,将不了解的对方身份的复杂性尽可能减少,将对方纳入到他认为最可能适合的类型范畴中,而不是当成一个具体的具有个性的人。坚持*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知识语言将互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分类和定型的能力使个体经验客观化超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涵盖不同的现实领域,建构象征表征,也使象征表征回到生活建构了语意与意义的领域知识的社会储存受实用动机和适用的知识所支配与生活世界的类型图式相关联日常生活知识的有效性是理所当然的呈现的日常生活知识的小部分产生知识的社会分配坚持第二部分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