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只为青春不留白.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只为青春不留白.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9/3/28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只为青春不留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芁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螅期中论文螆蚁蚀袇袄肀论文题目:只为青春不留白蒀学生姓名:吕伟佳羈学号:1310303218羃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螃所在年级:2013级膀任课教师:史春风螅课程助教:吕净蔓莅完成时间:2014年4月芃袁螇蒃蚂膃薄薂只为青春不留白袇——浅谈对中国五四运动的思考袃莂【摘要】螀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时至今日,五四运动对我们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留给了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五四精神。本文从当代青年的角度出发,对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作了回顾与思考,同时联系当代中国现状,论述了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下如何继承并发扬五四精神。芇薄【关键词】蒃五四运动爱国主义五四精神时代价值袈蚆莄“如果,所有的日子蒄都能够重新来过膁我仍然愿意做肅莽莽荒原上那一堆篝火肄那时我们和年轻的祖国一样节朝气蓬勃艿向困难挑战蝿是我们最大的快乐袅……莃今天,让我们庄严地蚂举起紧握的右拳芈向天空和大地薅发出我们青春的宣言膀唱出我们青春的赞歌!”螀注释:蚈节选自《青春之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晚会诗朗诵《青春不留白》。莆第一次听到这首诗朗诵的时候,我的血液就不由得加快流淌、剧烈沸腾:看!那奔走呼号的,是铮铮铁骨的学生游行队,是义愤填膺的各阶层民众;听!那暗夜闪光的,是震耳欲聋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是中华民族青年学子宁折不弯的民族脊梁!膂“我以我血荐轩辕”袈注释:肇出自鲁迅诗作《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青年学子,格外如是。肆芃一、时代背景芁时光回溯到二十世纪初期,那时候的中华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急存亡之秋”蒆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这两座大山,却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民的反抗。大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又为了实现他的皇帝梦,在1915年无耻地接受了中日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肁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觐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的文件,并要求清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把中国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项不平等条约,这些条款史称“中日二十一条”,也称《民四条约》。,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荿正是在这种生死危亡的情况下,一场翻天覆地的运动正在中国悄然酝酿。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因此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与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国内阶级因素。羆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借以维持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了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觉醒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1915年9月,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1916年改名《新青年》薇《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先生说:“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膂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螁此外,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会议”。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了“取消列强在华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然而,巴黎和会在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面对这样的一份“合约”,软弱的北洋政府竟也准备签字同意,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虿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学生们感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职责。他们与工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