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论《百家讲坛》.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百家讲坛》.doc

上传人:ayst8776 2019/4/9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百家讲坛》.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经常重拳出击,力推精品,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最终实现多方共作为曾经轰动一时的名牌栏目。然据我所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最近又遭诟病,一时之间,《百家讲坛》成了众矢之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几天前,某杂志宣称《百家讲坛》进入“死亡倒计时”,理由似乎是其收视率已连续两个月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目的前十名。收视率下降或者有之,即便节目面临衰亡,也不是不可能。就像生老病死一样,这是任何事物的必然规律。可一直以来,似乎不少人巴不得它赶紧倒掉,而且节目办得越红火,质疑的声音越高。对于《百家讲坛》的种种批评,我个人觉得从某种角度来看并不为过,这不仅出于批评的自由,还因为这档节目确实存在缺憾之处。但在这个时候,我认为应当给《百家讲坛》一个公允的评价,这是它该得的。有人说《百家讲坛》走向末路,且不论事实如何,就在于学术含量不高,没能真正起到学术大众化作用;还有人指责节目过度娱乐化,片面追求收视率,导致“娱乐至死”。让我不明白的是,一档电视节目不追求收视率何以存活?而过度娱乐化又该如何界定?可见,对于《百家讲坛》批评,还是缺乏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关键还在于,通过电视媒体普及学术、传播思想,国内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并无多少可供借鉴的范例。这种知识传播好比在学术和市场两端走平衡木,既要放下身段,又不可丧失基本学术规范。一有不慎,要么被人指责摆臭脸,或者被骂为低俗。无论日子好不好过,总有被人挑刺儿的理由。《百家讲坛》频繁遭受质疑,根本缘由也许就在于此。《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有好几个,难以一概而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无疑是做得最好的节目之一。《百家讲坛》就像一扇小门,推开门往前走便是深幽的学术殿堂。这几年来,千千万万的观众从中了解历史、汲取知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我就是其中一个。如果再加上节目衍生品(图书、音像制品等)所发挥的巨大影响,不是一些哗众取宠的娱乐节目所能做到的,更是没有任何同类节目能够望其项背。这是任何批评意见不容抹杀的认识前提,我觉得这样来看《百家讲坛》,也才不会有失偏颇。也许有人又会说,以央视拥有的垄断性话语平台,换作谁上讲坛都能走红。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百家讲坛》以前请过一些名家,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收视率下降,也反证了这点。至于指责节目走庸俗学术路线的人,我觉得藐视了大量忠实观众和读者的切身感受。像这一类节目,其实我认为不是为高级知识分子所准备,它的真正目的是在于让普通老百姓从中有所收获。当然,我也承认《百家讲坛》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无论是否陷入困局,节目向来就套着双重死结:一是不开放的选人机制导致人才后继乏力;二来,话题选择、讲座内容又太单一,自然路越走越窄——这已让“《百家讲坛》”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家历史讲坛”。所以,我认为对《百家讲坛》有所批评的同时,还应抱有一份同情的理解。批评《百家讲坛》,主要是为了让更多具有学术和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参与进来,而不是仅仅在一旁冷眼观看,说着事不关己的风凉话。以下我来讲讲,我个人对《百家讲坛》的认识。《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