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读黄帝内经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黄帝内经体会.doc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9/5/21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黄帝内经体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螇读《黄帝内经》有感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天,死亡在冬季。《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天人相应”观,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黄帝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当代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过渡,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的整体观,不仅对医学,而且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医学心理思想《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