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红学六十年学术范式的演变及启示
浙江工业大学梅新林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引言
一、前期红学研究学术新范式的确立与蜕变
二、后期红学研究学术范式的多元化发展
三、大陆与台港红学研究学术范式的分合趋势
四、红学六十年学术范式演变的启示
结语
作为当代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学六十年的风雨沧桑,既是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历程的典范演绎,同时又承载着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内涵。以“学术范式”这一概念对红学六十年的前期(1949—1978)与后期(1978—2009)以及大陆与与台港的红学研究统而观之、分而论之的梳理,不仅能够清晰地理清红学学术史的演变,而且可以从中获得诸多深刻的启示和教训,对于促进红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引言
一、前期红学研究学术新范式的确立与蜕变
(一)“新红学”学术传统的延续(1949年—1954年)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上海棠棣出版社1952年版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新建设》1954年3、4月号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香港《大公报》1954年
1月1日至4月23日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
(二)新的学术价值体系与学术范式的建构(1954年)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文史哲》1954年9月号
李希凡、蓝翎《评〈红楼梦研究〉》,《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文学遗产”专刊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年10月16日):批判胡、俞《红楼梦》研究、批判学术文化领域资产阶级思想的动员令和指导文件
这是三十多年来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
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由批判俞平伯而批判胡适,由红学而推及学术文化领域,彻底清理了资产阶级唯心论与实用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由此实现了从考据学红学到社会学红学研究主导范式的转轨。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主要内涵与特点是抛开新红学的“自传说”与考据方法,重点从社会学的视角,以意义阐
释的方法,揭示《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政治内涵,在认
定《红楼梦》为反封建的现实主义杰作的前提下展开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在此统率下,逐步形成了
一系列核心概念,诸如人民性、阶级性、现实主义、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等等,使这一新范式更具系统性。
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1957)
何其芳《论红楼梦》(1958)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1959)
以上三部著作堪称为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确立以来的标志性成果。
(三)红学研究社会学范式向政治学范式蜕变(1960年后)
昌岚《彻底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人性论观点》, 《光明日报》1960年9月18日
《解放日报》召开“《红楼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问题”座谈会,1963年7月
《解放日报》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中问题》,1963年9月1日
(四)红学研究从政治红学进而蜕变为“阴谋红学”(1966年后)
1.“评红热”(1972年)
2.“儒法斗争”(1974年)
红学研究从政治红学进而蜕变为“阴谋红学”,沦为政治影射的实用工具,成为庸俗“社会学—政治学”批评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