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词话趣
出版说明
《古典诗词漫话》是一套文化类普及读物,共 15 种,每种
一个专题,它起自先秦的《诗经》,终于晚清的龚自珍,是有着
一个大致的脉络的。
诗词是中国文学长久以来的骄傲,谈诗论词的专著、论文数
不胜数。这套书所以采用漫话的形式,是为着读者接受的方便。
每个时代的读者,理解自己时代的作品,除特殊情况外,大都不
存在什么困难。而时代相隔,理解起来似乎就有些滞碍。时代距
离愈远,理解起来困难也就愈大。理解的隔膜源自于生活的隔膜。
诗词也是如此。历史上桑间濮上的谣咏,文会燕集中的歌吟,
都是新鲜生动、荡人情思的。但隔着百年乃至千年的时光,失却
了读者与作品的直接交流,她的生气愈来愈微弱,影响也就越来
越衰减。等到变成人人敬而远之的“古典”,她的天生丽质和勃
勃生气已经被时间织就的蛛网遮盖住了。要恢复她的生气,就要
拭去这层蛛网,使我们能直接面对她的本来面目,乐于和她做朋
友。久而久之,就会从这位韵致高雅的朋友身上得到原来意想不
到的好的影响。
像这样的工作,港台称之为“古典的现代化”;大陆原来称
为“鉴赏”,近年也逐渐袭用港台的说法。做这样的工作,高头
讲章固不可废,但形式灵活、內容风趣生动的随笔似更相宜。本
1
套丛书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用漫话的形式,将诗人的生命历程、
作品的內涵与诗艺表现作为叙述重点,着重艺术性、故事性和趣
味性。每一本都包括四五十篇短文,每篇处理一首诗,或一个特
定事件。各篇分读可以体味作品的精华,合观则可得诗人的身世
与人格。举凡诗人轶事,诗作赏析,均能深入浅出,雅俗兼顾。
既是非常好的文化小品,也是学术小品,很适合中等文化程度的
读者阅读。
这套书先在香港出版,原名“诗词坊”,香港中华书局的同
人为使丛书更具吸引力,在版式和插图上动了不少脑筋。既而引
入台湾地区,也大受欢迎,在学林颇获好评。现在,蒙作者及香
港中华书局慨允,我们对原作略加修订,并保留了部分插图,重
新出版。像这样的一套小丛书,能在两岸三地出版,本身已经证
明了它的价值。
最后,向这套丛书的作者和香港中华书局同人表示谢意,
也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今后把“古典的现代化”工
作做得更好。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3 年 6 月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中国古典诗词则是一个伟大的宝
2
库。它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包罗万象,其中丰富的作品犹如春
之牡丹,夏之芙蓉,秋之海棠,冬之腊梅。它们时时争奇斗艳,
散发着诱人的芬芳,也呈现着多姿的绚丽。它是人们陶冶情操的
佳品,提高艺术修养的门径;是创作素材的有益源泉,也是创作
经验的良好借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诗人、
艺术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具有永久不朽的魅力。
和中国古典诗词的绚烂多彩一样,中国古代诗词作者的创作
也是异态纷呈,各有蹊径。他们有的对客挥毫,才思敏捷,有的
濡墨腐毫,难以落笔;有的将家人驱走,抱被独卧,辛苦构思,
有的斗酒助兴,挥毫飘逸,恣态潇洒;有的踏破铁鞋,饱览山川,
得山川之灵气,有的则下帷斗室,缜密构思,一语惊人;有的诗
词成于青楼歌坛之上,有的则成于诗友兴会、留连风月之中。了
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这些创作故事,非但可以了解这些诗词写作的
背景,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而这一点,也恰是古典
诗词爱好者,学习者所乐于知道的。这也是这本小书所本的一个
目的。
作者本身的期望还不止此,更希望这书能为读者带来如下几
方面的收益:一是通过阅读这些创作故事,产生或加深对古典诗
词的兴趣;二是通过阅读这些创作故事,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
活,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精神风貌,如他们有的诙谐,有的幽默,
有的极富艺术修养,运用诗词形式极为娴熟,信手拈来,皆成佳
作;有的创作灵感勃发则依赖于某一特有契机;三是这些创作故
3
事,一般都引申出了一个文艺理论观点,一个文艺理论问题,而
这一点,对广大文学创作者、爱好者则又是极为有益的。
当然,如果读者的收获不仅于此,更能得到些“题外之旨”,
那便是作者更为期望的了。
谢灵运的“神助”
南朝刘宋时的大诗人谢灵运,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在当
时与颜延之齐名,是宋代最有名的一位大诗人。他的诗歌,不但
常为时人所欣赏,而且还是后人创作的典范。因此有关他的创作
就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据《谢氏家录》记载,有一天,谢灵运在永嘉西堂作诗,一
天都没有把一首诗作好。正在苦苦思索,似睡非睡、迷糊朦胧之
际,忽然看见他的族弟谢惠连走过来,于是头脑里马上迸出了这
样的两句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