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出版的尴尬和尴尬的出版
论文关键词:出版价值教辅读物
论文摘要:曾几何时,中小学生的考试卷和练习本都成了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且意外地给出版社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由此一发不可收,由少数几家教育类的出版社从中获利,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啃这块丰厚的蛋糕。随着滚滚红利使出版社在短期从手工作坊式的小机构演绎成所谓现代化的文化大型企业,夹裹着日益逐利和贬值的出版行为与学生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泥沙俱下,将原本高雅的出版冲击成了一片文化荒漠。
大陆的(以区别于港台地区)出版业真正称得上是"业"的,,大陆出版社开始从单一的"人民出版社"分化为有专业分工的多种出版社,虽然在管理上和构建上还是带有浓厚的机关行政色彩,但是经营的内容越来越多,事业单位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企业运作的味道在逐年加重.
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大陆的出版社开始有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产值,还是管理方式或经营之道,都有了不可小觑的进步和显著的变化,,那时的出版业迎来了繁荣的春天和春天的繁荣.
然而,随着繁荣的到来,掩隐其间的一些不足和弊端,,也许花团锦簇遮盖了斑秃,也许成绩斐然淡化了弊病的存在,也许有太多的也许,出版业在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前一路奔跑之际,鞋中滚进的小石子或沙粒,也就无人会去理会,虽然有时会出现尴尬和窘迫,但似乎只是一瞬间.
然而,小的尴尬终究成了大的缺憾,以致于让出版的繁荣渐渐走向"草色遥看近却无".
出版,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来,向公众发行".,也就有了出版价值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只有具备了向公众发行的价值的有关制品,,单就其内在的出版价值而言,至少应当在学术品格,艺术水准,精神品藻,文化层次甚至语言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档次和品位,,发表的主宰权在出版社或有关的出版机构,惟有得到它们的认可和批准,,出版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行为,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是其生产行为的首要问题;生产资料,人力资源,生产成本,产值利润,市场份额,效益回报,,我国大陆的出版业走向市场经济,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大陆出版机构则更是开展了星火燎原般的改制运动,以往以事业单位面目出现的出版社或有关机构,,出版社逐利的色彩日益浓厚,这本无可厚非
.
那么,出版社的利从何而来?,,而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或部门,就成了千万个厂商之一个,用现代术语来说,出版社就是出版商,就是所谓的内容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