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刘清莲红海滩上的情怀
刘清莲的商业王国坐落在渤海岸边、辽宁锦州凌海的大有湿地,从锦州城区出发,车行一个半小时到达。这里是一片寂静的滩涂,海风阵阵,浪声回荡。
在达莲公司总部门口,刘清莲热情地接见了记者。身着红色工作装,一头短发,笑容亲切,目色温和,朴素大方,显得精干、从容、冷静、谦虚。她就是达莲海珍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锦上堂海珍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清莲在农村长大,后与丈夫下海,用勤劳和汗水发家致富。十多年前开始投资海产养殖,屡败屡战,终见彩虹。20多年的商海浮沉,铸就了她过人的胆识和意志。
2013年,刘清莲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身处海产食品行业,她的关注范围集中于海洋保护、渔业民生和食品安全。
执着创业渤海边
2011年12月6日,由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主办的第二届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在京举行,刘清莲是当晚的大赢家,她同时获得了“十大创业致富榜样”和“执着精神”两项大奖,成为了中国百姓创业领域的先锋人物。晚会现场,刘清莲一句“我就是不服男人”,让观众会心一笑。
刘清莲的故事是一部创业传奇。她出生在农村,从小能吃苦、勤动手、不服输。1979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村里任职,当过妇女队长、教师、民兵连长、妇联主任。90年代,她与丈夫跑起了运输,开起了饭店,日子过得日渐红火。
2000年,凌海市开始实施海洋经济战略,当时锦州有个牙鲆鱼养殖项目,利润空间大,刘清莲嗅到了商机。说干就干,她毅然投入了十多年来积攒的650万,成立了达莲公司,建起了工厂化养殖场。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两年内赔了180万。
初涉水产行业就遭重创的刘清莲并未罢休,没过多久,她发现了新的希望――人工海参养殖。
离凌海不远的大连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自古盛产海参,在健康养生热潮中,品质极佳的辽参属于高端产品,前景远比养殖鱼虾广阔得多。在大连,租一亩地养海参要3万多元,成本高昂,但在刘清莲所处的辽西地区,遍地是闲置、废弃的虾池,承包费用只需不到百元。锦州湾属于泥滩海岸,水浅,无礁石,冬季结冰,盐度不稳,海参无法自然生存。但刘清莲的直觉告诉她,只要创造条件,人工造礁,海参就可以存活。于是,2002年9月,她开始对荒废虾池进行改造,并引进辽参,做起了养殖试验。
海产养殖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更何况在历史上,凌海海域从来就没有生长过海参,刘清莲的试验可谓前无古人,需要冒极大的风险,下巨大的赌注。海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苛刻,人工养殖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克服各种技术难题,这对刘清莲来说无疑是挑战中的挑战。
为了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建起了海参育苗室,多次到外地考察,从大连请来技术专家,与公司骨干边学边干,和丈夫天天守在池子边观察记录。从育苗到成参,海参的生长需要三年,也就是说,要等三年才能见证投资成功与否,而三年并不是一般人能等得起的。
2004年正月十五,刘清莲一如往常地走进育苗室,却发现参苗一个个吐了肠子。“当时我两眼直冒金星,双腿直打哆嗦,我都不敢瞅了,立马跑回办公室嚎哭去了。”她回忆道。由于没有及时换水并保持温度,这次失败让她又损失了180多万。现实很严酷,但这使不服输的她更加不愿回头。育苗实验不断地夭折,每次投入的好几万元接二连三地打水漂,但挫折教训越多,离成功也就越近。
当年10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