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思路一、学习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3、让学生在进行实验中感受探究的乐趣,学会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归纳。二、教法及教学准备根据这节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规律的能力,最好采取分组实验,才能达到较好的目的。教具准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电脑及投影三、教学思想及理念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故本课设计时破除以往物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习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在活动中接受物理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勤往讲台下走走,让每位学生感到我也可以为这节课有所贡献,让每一位学生知道老师也在关注自己,让学生在本节课中体会到老师真心的关注,体会到老师的爱,从而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为别人奉献爱。同时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民主的活动氛围中,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好和力量,增加学习的信心,并能使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教学设计及重难点突破思路(一)引入新课: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了解到了照相机能成什么样的像?投影仪能成什么样像?放大镜能成什么样像?所以在讲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回答,不仅可以复习前面知识,而且学生们也可以找到不同点:同样是凸透镜能成不同性质的像。可以通过这个共鸣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进行假设和猜想。(二)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倒正跟什么关系?(三)猜想:幻灯片展示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性质的分析并做出其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远近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四)设计制定实验方案:1、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因为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光具座,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导学案,学生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器材各组件的名称,和如何调节透镜、蜡烛和光屏的高度,这个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为了降低实验的难度,我把凸透镜的焦距告诉了学生,让他们能够直接应用。导学案或幻灯片上展示了如何测量物距,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2、为了不固定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先做探究实验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老师的讲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在进行探究实验二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调整物距才能得到相应的像。3、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导学案上介绍了方法,老师也可以到学生的中间进行指导和示范,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这样的话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的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在本次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了7个大组,14个小组,这样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数据记录在导学案上相应的表格中。凸透镜焦距f=cm实验次数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m像的性质实虚大小正倒u>2fu>2f2f>u>f2f>u>fu<fu<f5、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实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