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六味地黄丸在皮科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复发性阿弗他口腔炎白癜风黄褐斑斑秃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破皮病鱼鳞病
六味地黄丸载于《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时期钱乙所创制,原是治疗小儿发育不良。因其组方独具特色和优势,疗效肯定,至今沿袭近千载,其功能与主治范围被历代医家推荐为滋阴补肾的经典方剂,现从小儿科延伸拓展到内科、妇科、男科、五官科、骨伤科以及老年医学的治疗与保健。兹将本人在皮科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方药的体会作一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1 慢性湿疹
本病的缠绵性、难治性,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其原因有的是生来具有,为禀性所遗, 6~7岁以上的儿童或少年患者,就要考虑先天不足而应用中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本”有所不足,就要兼而补充之。本于内,标于表。因此,在治疗本病的各类方药中,诸如疏风祛湿的羌活胜湿汤,清热利湿的萆薢渗湿汤、大分清饮,清热除湿的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汤、八正散,或健脾除湿的胃苓汤、健脾除湿汤,滋阴除湿的滋阴除湿汤,清脾除湿的清脾除湿汤,利水渗湿的五苓散,清热燥湿的除湿胃苓汤,化湿燥湿的平胃散,养血润燥的当归饮子、神应养真丹等为代表的方剂中,均可酌情加入六味地黄丸方药,有标本兼治之意。
2 皮肤瘙痒症
本病属中医“痒风”范畴,表现为“遍身瘙痒,并无疮疥,瘙痒不止”。因瘙痒被抓得血痕累累,病程迁延时间长,伴精神倦怠,面色白、眩晕、心慌、失眠、纳呆、舌淡,属风盛或血虚风燥者,拟用止痒熄风汤,或养血润肤饮,或搜风换肌丸,加六味地黄丸方药,以强肾之精。若遇到瘀血阻滞型,瘙痒多见于腰围、手腕、足背等易被挤压的部位,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在拟用活血散瘀汤化裁中加入六味地黄丸方药,可固本祛邪。
阴囊瘙痒症,阵发性瘙痒,夜间尤甚,摩擦、潮湿、汗出等均可成为诱因,瘙痒剧烈,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多为湿热下注。但有热重于湿者,也有湿重于热者,宜在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或清脾除湿汤出入当中,酌加知柏六味地黄丸方药,既有清热滋阴除湿之力,又有缓解主方中过于苦寒败胃之虑。
3 痤疮
痤疮相当于中医的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云: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米,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对于肺胃热毒型,颜面潮红,斑丘疹,脓疹,脓疱,周围炎性肿痛,伴有口燥咽干、饮食不振、情绪郁闷、心烦易怒等症状者,主以枇杷清肺饮合清胃散加减中,酌加逍遥散即可。若伴有头晕、目眩、精神不振、失眠多梦、腰膝痠软等症状,宜及时加入六味地黄丸方药,可有美容驻颜的效果。日久,宜清热化瘀,方中除桃仁、黄芩、赤芍、生石膏外,六味地黄丸方药也不可缺,其滋阴补肾的协同作用,可加速热瘀去,新血生,但方中山药有壅腻之嫌,可去之。
4 复发性阿弗他口腔炎
本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炎性溃疡斑,中医称为“口疮”。实火、虚火均可致发本病,不可执一而论。《口齿类要·口疮》曰:“发热作渴、唾痰、小便频数,肾水亏也,用加减八味丸。日晡发热,或从腹起,阴虚也,用四物、参、术、五味、麦冬,不应,用加减八味丸。”可见,口疮的病机多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炽,故知柏地黄丸或参麦地黄丸可灵活选用,侧重于肝肾阳虚者,附桂八味丸全方药不可缺。
5 白癜风
本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