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连搭乡总体规划文本.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连搭乡总体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连搭乡总体规划文本.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榆中县连搭乡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2第一章总则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第1条规划编制背景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第二节规划依据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甘肃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2011—2015)》5.《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榆中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7.《榆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8.《榆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第三节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第3条规划范围镇域城乡统筹规划范围:连搭乡镇域行政辖区,总用地面积为133平方公里。连搭乡现在建成区以及因建设发展需要规划控制的区域::2014年—2020年远期:2020年—2030年远景:X年第四节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第6条规划原则1、科学发展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镇对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区域协调原则:统筹区域发展,从榆中县特色发展的角度,充分论证城镇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榆中县连搭乡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33、城乡统筹原则:统筹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及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4、因地制宜原则:面对连搭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要求,因地制宜地解决城镇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打造充满活力的城镇空间特色。第五节发展目标第7条总体目标1、全镇社会文明和谐、科技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昌盛,各项社会业协调发展。2、农村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3、全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质量优良。4、镇区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型小城镇。第8条规划重点1、功能定位坚持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整合城镇空间,合理配套连搭乡的各项公用基础设施;明确镇区性质,完善镇区功能,适度扩大镇区规模。2、区域协调规划在时序上、空间上协调发展,重点研究镇区和市区的分工联系,把握城镇发展方向,增强规划的可行性,使规划具有弹性。3、空间布局在现有城镇道路框架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宜居型城镇的空间布局要求,合理调整用地布局结构,完善镇区功能,优化空间利用效率。4、设施配套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5、产业升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本轮规划中,致力于实行农业生产产业化、一产三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切实推进产业升级。第二章镇域总体规划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9条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2、相对集中战略。居民点和生产力布局相对集中,强化镇区中心职能、调整用地结构、完善镇区各项设施,加强行政村建设和改造,促进镇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3、产业振兴战略。逐步改善和提高一产质量;主动调整和压缩二产规模;大力促进和扩大三产比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完善市场体系。4、基础设施优先战略。尽快改变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局面,满足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需要,增强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5、科教兴镇战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坚持教育榆中县连搭乡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4为本,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镇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6、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切实保证经济高速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注重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第10条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到2015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