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刺激红橙黄绿蓝红-橙1↘-黄5↘2↘-绿8↘6↘3↘-蓝10974-用对偶比较法测颜色偏好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分别测量四名光华学院应用心理专业四班的女生对 5 种颜色的偏好程度。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一套,以探究被试对所提供颜色的偏好,再将用对偶比较法制作的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得出四名被试对所提供颜色偏好的等距量表。关键词:对偶比较法 (又称配对比较法、比较判断法)(method of parison),首先是由费希纳(1896)的实验美学发展而来,由寇恩(1984)在其颜色爱好的研究报告中介绍出来,后经瑟斯顿进一步完善确定。对偶比较法的刺激呈现类似恒定刺激法的刺激呈现方式,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由于比较时每对刺激或先后呈现,或同时呈现,都会产生误差(前者为时间误差,后者为空间误差),因此,为了要避免这些误差,每对刺激都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的时间或位置。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 n 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 n(n-1)/2。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既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排定各对刺激呈现顺序的方法,可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颜色喜爱程度的实验来说明。如果该商品有红橙黄绿蓝 5 种颜色。用对偶比较法测定时共可配成 5(5-1)/2=10 对。这 10 对刺激可按斜线式排定呈现的顺序(表 1-1)。表 1-1  10 对刺激呈现的顺序(斜线式)为了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 10 次测定后应再测 10 次,后 10 次的顺序时将前 10 次的顺序倒过来。为了控制时间或空间误差,还要把两个刺激呈现的先后时间或左右位置和前10 次呈现时颠倒一下。例如,第一次时先红后橙,或左红右橙,则第 20 次应为先橙后红,或左橙右红,其余类推(见表 1-2),其中 1-20 为呈现的序号。刺激红橙黄绿蓝红-橙-黄-绿-蓝-刺激红橙黄绿蓝红-20161311橙1-191512黄52-1814绿863-17蓝10974-表 1-3  对偶比较的结果记录表表 1-2   10 对刺激呈现的顺序根据选择分数或选中的比例,就能得出被试对该商品颜色的爱好顺序来。 被试:长春大学光华学院本科 11 级心理 4 班 4 名女学生,年龄在 20 岁,21 岁左右。 仪器材料:JGW—B 心理实验台操作箱,不同颜色的笔一套(5 支),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心理实验室。 实验程序: 实验前,主试按下列公式来计算配对数:n(n-1)/2,n 为参加比较的刺激的总数。本实验有 5 种颜色,刺激可配成 5(5-1)/2=10 对。这样 10 对刺激按斜线式(表 1-1)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例如,用斜线式安排实验顺序,可按表 2 进行实验,同时准备好和表 1-2 一样的空白表格作为记录时用(这个表格不要填写数字,而是填写数字的得分,即作为填写答案用)。为了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 10 次后,应再测 10 次,后 10 次的顺序是将前10 次的顺序颠倒。为了控制时间或空间误差,还要把两个刺激呈现的先后时间或空间左右位置同前 10 次呈现时颠倒一下,例如,第一次是先红后橙,或左红右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