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深圳市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陈春浩摘要城市防洪是一个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深圳洪涝灾害的特性,通过对致灾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应新形势的防灾减灾对策。关键词城市防洪洪灾特性防灾减灾对策深圳濒临南海,属台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建设,初步建成了水库蓄洪、河道泄洪、滞洪区滞洪、堤围挡洪(潮)、泵站排涝等组成的保障有力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定位的不断提升,深圳对洪涝灾害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如何进一步掌握洪涝灾害特性,优化治水防洪减灾对策,是今后深圳市城市防洪工作的主要课题和总体目标。一、~10月,但主要集中于7~9月。据统计,在1981~2000年20年中,洪灾发生于7月份的占33%,8月份占24%,9月份占14%,3个月共占71%。年际的变化大体上有洪灾与旱灾相互交替现象。1981~2000年20年中,除1982、1989、1990和1991年4年有旱灾无洪灾外,其余各年都有大小不一的洪灾。、下垫面条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深圳市洪灾的地理分布正好反映这一关系。由于深圳市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差异较大,导致洪灾的地理分布差异大。按历年来洪灾发生的次数、损失程度等来划分,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中南部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4区和布吉镇为洪灾多发区;东北部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镇为洪灾易发区;西北部沙井、松岗、公明、光明、西乡、福永、石岩、观澜、龙华、平湖等镇和东南部的南澳、葵涌、大鹏等镇为洪灾少发区。,局部性洪灾多洪涝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暴雨中心、地势有关。无论是锋面雨还是台风雨,引起深圳市全境性普降灾害性暴雨的机会不多,故全局性的洪灾甚少,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洪涝局部性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暴雨中心在河流上游,而洪灾则往往发生在降雨量较少的下游。例如1993年9月26日,全市普降大暴雨至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深圳水库周围,水库下游的罗湖、福田区酿成特大洪涝灾害。、抢险难度大深圳市的局部洪灾特点是暴雨洪水来势凶猛、历时短、洪灾出现快,基本无预见期可言。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锋面雨在地形的作用下,经常形成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的局部突发性暴雨,往往降雨6~10h就达到相当于24h的大或特大暴雨量。其次是深圳市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地势较陡,地面坡度大,坡面汇流快。同时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调蓄,滞纳洪水能力小,加上城市硬底化程度高,径流大、汇流快,洪水来得急,给抗洪抢险工作增加了难度。二、,主要表现在暴雨强度大,台风频繁。首先深圳市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水汽来源充足,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7mm。每年4~10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其次深圳市濒临南海,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影响。据统计,1949~2000年对深圳市沿岸影响较大的台风共有33次。,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