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一、根据语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谓语—宾语“臣卑鄙”是一个整体(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状语—谓语“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问/今是何世谓语—宾语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三、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关联词:“且”、“虽”、“因‘、“惟”、“故”例1、夫/大国,难测也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3、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例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承,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③“问/今是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