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赵之谦汉语言1102班28号王英1、作者生平简介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2、代表作品内容简介代表作:《悲盦居士诗剩》近代方去疾手抄本2册朵云轩笺纸本提要:此书为上海名士方去疾手抄清人赵之谦所撰《悲盦居士诗剩》,来源可靠。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又字撝叔,号铁三、冷君、悲庵、无闷等,自署二金蜨堂、苦兼室等。浙江绍兴人,清咸丰己未举人。清末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篆刻、书法、绘画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均能融汇古今,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对后世艺坛产生巨大影响,堪称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史上之全能。传世著作也颇丰。有《章安杂说》、《补环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勇庐闲洁》、《悲庵居士诗剩》、《悲庵居士文存》等。另编有《光绪江西通志》、《鹤斋丛书》等。方去疾(1922-2001),改名正孚、超、之木,号心斋、四角草堂、宋玺斋、岳阳书楼等。浙江永嘉人。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是本朵云轩蓝格纸小楷精抄,书首录清人潘祖荫序文一篇。保存完好,名家曹大铁收藏。3、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赵之谦的诗,虽是劫后剩余,断简残编,却有不少兴到之作及神来之笔,是他生活和思想的反映。读其诗,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道路和艺术风格。现在的《悲盒居士诗媵》一卷,分为咸丰辛酉前后两部分。辛酉以前的诗,最早的是他在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所作的读史杂感六首,今只剩二首。第一首评论秦始皇,振笔唱叹,吐属不凡。诗云:“天帝自不醉,神州乃畀秦。一火毒天下,烧作万古尘。大道绝修忽,世界还生醇。可怜三神山,有药无长生。朝坑硎谷儒,墓陨沙丘君。黔首愚不尽,功反视罪均。坐令五千年,不有名世人。”此诗与李白古风讽咏秦皇相似,始谓秦皇之雄才大略,中云求药长生之妄,结语豪宕,别出心裁。这时他只有19岁。第二首评论项羽,同样是一首千古专制帝王末路的悲歌。首起为“嗜杀如嗜食,日暴竟兴之。杯羹何必分,甘受群儿欺。”后有:“负义帝可惜,负美人可悲。父老终见怜,面目尤可为。《史记·项羽本纪》有“幸分我一杯羹”。是指项羽俘获刘邦老父欲杀,刘邦笑说:“我父就是你父,如果要杀,请分给我一杯羹”。项羽不忍杀刘邦老父,却杀了楚义帝,最后兵败垓下,泪别虞姬,自刎乌江。从诗中可见赵之谦虽以读史为名,却赋予新的意境。1852年(咸丰三年壬子);他作《除夕示周双庚》诗云:  .“一岁天丧予,五穷鬼话我。未堪家多难,谋生计又左。饥撑千字肠,寒钻五内火。……有腹为战场,肺肝作横祸,小喜白刃蹈,大败赤城堕。虽拼好头颅,与谁砍一颗。”这种浪漫气质的大胆夸张,是受李白诗中“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的任侠风格影响。他在《答王瓒公晋玉问学》诗中,挟击科举制度,不遗余力。他认为八股文尤如儿戏,科举制度之祸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甚:“於古有四民,以士为上尊。今惟农工商,名乃实之虚。识字务觅举,八比且称丈。如妆复如戏,鼓掌遂摇唇。奄然死牖下,六十竟不闻。英雄入彀中,祸甚于坑焚。地下秦始皇,游魂来笑人。”他控诉科举制度迫使天下英雄老死牖下,竟然说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