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道德经详解道经部分回顾如何认识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用的类似的探索思维和路线。看上去,一切都在变化和运动,今天发生和存在的所有的一切,在过去都是不存在的。过去存在和发生的一切,在更远的过去,也都是不存在的。一直往前推,很多人追溯到一个创世神,就没法再往前推了。而道德经则不然,认为所有的事物,在开端的时候,都并不存在。那个开端,也不是最根本的第一因,华夏文明里面的上帝,其他文明里面的创世神,在道德经里面,还可以往前推。创世神又是怎么来的呢,无中生有而来。像帝之先,说明在天地之创造者之前,还有更根本的第一因存在。追溯到无,也还没有结束,既然有无,就会存在有。那么无又是怎么来的呢,道生出来的,道之所在,既没有有,也没有无。未始有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理解道经部分的关键。现在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在未来,也肯定都讲不复存在。未来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对现在来说,也都是不存在的。变易,是永恒的主题。如果治理天下以不确定的,不恒常的变易为依据和准绳,那么结果就是,天下随着变易之变而土崩瓦解。所以不可取。若要使天下长久的,恒常的,处于和平与生生不息的状态,那就是应该以恒常不变的道为依据和准绳。作为一切行为和生活的判准,和唯一的确定性。不可道,无名,无欲,无为,故能自然。道,侧重讲的是把“人”的因素剔除掉的万物之理,而德呢,则是加入了人的因素之后,讲的是圣人之蹟。所以,道理是说,道后而理;德行,德后而行。人有什么样的道,就会依循这样的道去生活,体现出与之对应的德。最高的德,当然是行于大道之上。其次,行于可道而不可名之道上,其次,行于有名而无欲之道上,其次行于有欲而无为之道上,再次,行于有欲而有为之道上。德经部分,讲的主要是这些道理。下面进入德经部分的第一章的正文部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一个德是人行其道的体现,是名词。第二个德,是名词动用。最高的德,是行于真正的大道之上,无名无欲无为,所以隐而无形,遵循了道的教化,故曰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低下的德,则是时时刻刻都不忘挂在嘴上铭刻在心里,这叫不失德。而恰恰这样不失德,却是违背了道的教化的,有名有欲有为,不过是人之言教,失常妄为,所以这样是无德的。再通俗的讲,上德就是不会经常告诉人规劝人,你应该如何如何。因为天地都不曾言教于人,人又凭什么言教于人,并让别人遵循他的教导呢?这是不合法的,不合道的。所以上德不会经常劝诫教导别人,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才是有德的表现。反之,则是有些人,特别喜欢规劝别人和教导别人,他们有一万种“你应该”让你去遵循他的教导,按照他们的私人之德去生活。这样的德,都是下流低级的德行。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人,学了点道理,就经常用自己的生活准则去要求和束缚别人。这都是无德的行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德者认为,万物自有天地去教化,应该遵循天地之常然,而不是遵循人为规定的准则,这样就不会失常妄为,故无为。不德,无为,天下自定,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去干预和裁制的,这是无以为。下德之德,失常而妄为,因为失去了天地之常然。不知道人们的生活到底应该遵循什么准则。于是就制定出来很多人为的准则,这叫为之。而人为的准则,是和天地之常然想悖逆的,所以天下必然会遭致昏乱,不得不到处手忙脚乱的干预和裁制,这叫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家都是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