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踏飞燕》——寓动于静,踏燕而行摘要:《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关键词:马踏飞燕艺术文化现实生活汉代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雷台汉墓青铜陪葬器物,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青铜器,于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雷台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正是诗句“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再现。“马踏飞燕”以其精妙的神采表现和高明的铸造工艺使人惊叹,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的神速,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马踏飞燕的作者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如此一来,以燕衬马,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充满灵动鲜活的感觉。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将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有诗歌以“马踏飞燕”为话题,借其腾飞寓意讴歌祖国:马踏飞燕自远古的洪荒直奔太空嗒嗒蹄声与心脏地脉永恒地谐振四溅的尘埃化做飞扬的苍云择世出土的青铜马惊世绝伦于一只矫燕逸思成横空出世的中国魂腾云驾雾的长梦曾因陶醉于无际的幻想将金贵的季节错过把银质的岁月挥霍皎皎白驹喃喃紫燕于高墙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