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说新语读后感600第一篇:《《世说新语》读后感》《世说新语》读后感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则是这块瑰宝中的精品。《世说新语》大致记述了汉末以至南朝许多历史人物的奇闻趣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近乎全方面描写的书。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可谓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有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高,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如这个故事所说,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对他人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信守到底。如果你不履行承诺,他人可能会受到损失,自己也可能失信于人。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人的损失会更大,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继续阅读,去感受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篇:《世说新语读后感》世说新语读后感读红楼梦,能通过一个大观园看到人世百态,能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坎坷经历。而看世说新语,也有同样的感受。读完世说新语之后,脑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又可以看到魏晋的社会风俗。我认为,这便是本书的最大价值。首先迎面走来的是嵇康,旷达豪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足以见得嵇康的豪放。但他却又是一个颇有风骨的人,宁愿在乡间打铁,却也不愿入朝为官。而在死之前,嵇康神色不变,在刑场之上弹奏一曲《广陵散》,之后慷慨赴死,这样的气度,让人敬佩。而三千太学生为之请愿,愿拜他为师也看出了嵇康在当时的影响。之后走来的人,司马昭想与其联姻,此人大醉六十日,使事情无法进行。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以臣是酒中仙”之势。此人便是阮籍。阮籍青白眼看人,也是其率真的体现,不与世俗礼法同流,饮酒长啸,岂不快哉。从这些人物的风流韵事中,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一直受封建礼法的影响甚重,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的思想,而魏晋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影响,这种封建礼法受到冲击很大。文化名人也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大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所以我认为,魏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特别的朝代。魏晋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建安风骨,魏晋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后世许许多多的诗人和词人。例如李白的诗和思想都非常接近于竹林七贤,而杜甫的诗,内容也接近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关心民生疾苦。但是,我认为魏晋人士最大的贡献,是张扬的个性与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汉末大一统政权的分崩离析,也使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受到了冲击,士人从儒家经典中抬起头来,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和审视自己,加上魏晋战乱不断,政权更迭,生命短促,更促使他们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个性上的解放。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郁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人士这种精神上的解放必然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尽展魏晋人物风采。文学作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本身就有其真实性,我们通过文学去认识社会,感知事物的内在本质,文学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世说新语》正是通过记述魏晋时期历史人物的言行、容止等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下士人突破礼教的束缚,张扬个性、任情举止,率真地展示自己,令人炫目又让人向往,使我们更真实地触摸魏晋人物。在经学极盛的时期,士人都把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其安身立命的准则,名教礼法盛极一时,这时的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虔诚守礼、严苛律己的生活。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