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悠悠故校情哑默学子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恐怕是人世间最含文化意蕴的感情之一。我不是那个学校的学生,但我对那学校却有非常的情感---那是父辈们生前创办的学校,环境优雅,风貌上有独特的文化韵味,且又在自已的故乡。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学校的月刊中的一篇文章,是赞美学校的风物、师生融融相亲、共同奋进的,写得非常晴郎抒放。是家中的一位亲属校友写的,至今差不多快50年了。但这篇文章是我的童年印象中最鲜明的一章,从那时起,我对县城中学、农村学校就有莫名其妙的向往,这种向往似乎带有世纪性色彩的情有独钟!许多涉及二三四十年代校园生活的影片都能引起人们的思怀情意,怕就是这个意思。学校建在县城附近的东华山上,山上原为文庙所在。时值1937年,可以说,学校诞生于抗日烽烟之中。东华山林木丰茂,文庙掩映于树丛间,学校沿山扩建,一脉文气,绵绵若存。今年早春时节,我特邀了两位年轻的女士伴我同往,她们中的一位刚从北京大学进修返回。一踏进校门,从那些至今犹存的旧建筑间,她们就感到强烈的传统文化的氛围。我们顺山势踏石级而上,首先让我们仰视的是那幢不很宏巨,然而却俯瞰山景的儒臣楼,此楼原用来表彰对学校有贡献的教职员工及校董们,都挂有他们和历任校长、教务主任带小传的玉照存纪。从校刊中可以查阅到绅士们大多为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复旦大学、黄埔军校、上海圣约翰学院、中山大学、杭州美专等全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代人的治学之态蔚然成风,袭袭沿传。家父曾回忆过,当初为了从大都市聘请师长到夜郎之乡,特先修好教职工住宅,派员专程聘接,应聘先生查看学校景貌、设施,决意应聘后,再派专人诚接眷属。为除通货膨胀之忧,奉薪均按月米价实计……校园中的原西堂图书馆以先祖父之号命名,是仿照旧南京励志社房屋图样设计施工的。主体楼为三层,设有礼堂、藏书室、阅览室、会议室、仪器实验室等。在当时,馆中仅特大部头图书就有10多部:《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二十四史》,各种通志、府志、各家文集、诗集,几乎应有尽有。遇到古本、珍本、孤本、善本的古籍,不惜重金收购,也有社会贤达人士馈赠的好书,不计报刊零星散卷,仅编入目录的就有3万余册,其中绝大部分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大书店的出书,而仪器设备均从上海、武汉、广州、香港等地成套购进……如此雄厚的师资、完善的设施,在30年代的边远山城实属罕见。为振兴学校,非常重视师教质量、学生基础知识,因人善待,为拔萃者专门哺育,为差生开设补习班,全校师生同心同德。经历届师生的奋力,在1942年的全省中学会考评比中,该校仅次于时已大名鼎鼎的清华中华而名列第二!我告诉两位女士,西堂图书馆已拆除,原址已改建为学校正校门,但她们事前看过旧时的照片,她们说:在她们的心目中,那馆楼依然高耸,映衬着永不变的昔日的天空,她们甚至设想自己如何留着短发、身着半腰父母装、黑短裙,胸前抱着才借到的最新图册,走在图书馆带木栏杆的楼板过道上……我很奇怪她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她们说,是呀,连她们自身也不明白,这就是一种文化影响力了!学教之功,就在于渐渐形成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心理,逐级相长,代代相承,师生都以此为荣。这样一种向往,能给人多大的潜在激发性!就在不久前,我曾与当教师的女儿来过一次,漫步在校园环山而筑的林荫道上,她也说,真想来这儿代一段时期的课!这怕也是文化与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