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内地与香港货币互换协议析评中国内地与香港货币互换协议析评,财经视线,谢舟张琦约4384字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金融危机发生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带来了挑战与机遇。200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成功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加强对港金融合作系列措施中具体的一步。该协议对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双赢战略,同时对于扩大人民币的区域化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关键词:货币互换次贷危机汇率稳定内地与香港货币互换协议签订的背景以美国为火车头的全球经济陷泥潭。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其保险、投资金融公司都出现巨额亏损,实体经济受到重创。这场危机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进入下滑趋势。各国纷纷抛出了种种方案以应对这场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发展受挑战,政府积极救市。自2008年11月起,中国的进出口额就开始同比下降9%,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强烈冲击。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香港也自2008年下半年经济局势急转直下,为此,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做好稳金融、撑企业和保就业三个方面,推出了系列经济措施,并积极与内地相关部门沟通。中央政府推出7方面举措支持香港应对危机,其中包括推动内地与香港加强金融合作,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等一系列措施。金融风暴催化协议签订。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结算货币的汇率都经历了剧烈波动,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对美元的依赖导致无法有效阻隔因美国经济发展阻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现有货币体系中,随着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下降,中国的外汇储备连连蒸发,经济深受影响。改革现有的对外贸易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凸显。内地和香港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规避汇率风险,建立两地稳定的货币汇率体系已成为客观的必然需求。货币互换协议的发展与人民币、港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为维护亚洲金融稳定,1997年东盟5国和2000年扩大的东盟10国财长签订了货币互换安排(ASA)框架,这一协议为以后东亚的金融货币合作奠定了基础。在2000年5月,东盟和中、日、韩三国在泰国清迈举行10+3财长会议,会上通过了建立货币互换网络(BSA)的“清迈倡议”。其中包括,在协议签署国10+3的框架网络上,加强各国间资本流动的信息沟通;扩大东亚各国间原有的货币互换网络,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并同时构建各国间的货币、债券交易网;充分研究利用10+3的外汇储备以有效进行金融合作,维持亚洲各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次年6月在北京就实施细则达成了一致后,各国就开始着手签署协议。随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货币互换机制的作用被重新重视和发挥出来。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首先与韩国银行签署了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此后,多家外国央行向中国表达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意愿,人民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国家范围扩大,受益面也越来越广。2009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式签署人民币和港币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该货币掉期互换协议实施有效期为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延期。在必要时提供安排货币流动性支持,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即2270亿港元。这是中国央行首次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