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农民的闲时间.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民的闲时间.doc

上传人:iris028 2020/2/2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民的闲时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导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古朴生存方式早已不复存在,而“空心村”的大量涌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的陕西农村,农民有了“闲时间”在干什么?新农村应该有新农民,他们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和生活方式?农村调查2农民的闲时间本报记者李龙飞见者杜瑶李录志:白皮松带我发家致富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素以“诗佛”王维著名,他曾经隐居在此处,创作了著名的《辋川图》。10月中旬的关中秋意渐浓,在辋川镇,午后的阳光肆意斜洒在支家湾的村间道路上。65岁的老农李录志的家就在这满目青山的村落里。“我有老伙计呢,不忙的时候我们几个老汉聚一起晒太阳、闲谝、听戏,更多的是聊聊自家的白皮松。”李录志边走边说,跟村民老张打了个照面。“我们村和整个辋川镇都种白皮松,大家没太多时间闲着。今天你们看这儿还有些人蹲着抽烟斗,可一到春天大家都急乎乎的,忙着拾掇白皮松。”李录志的这番话,侧面反映出时下农村留守人口从业结构的变化,我们看到这些传统农民的身份逐渐褪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农闲生活,尤其对于辋川镇这样的“无粮镇”而言,表现得愈加明显。近年来,随着农村的转型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们的生活和生产理念也发生变化。“真的是这样,我们吃完饭后几乎都谈种树,打麻将的很少。现在政府给发了接收电视信号的‘锅’,我们能看看电视,听听国家都有什么‘动静’。”李录志说。走在支家湾村的小路上,没见到太多的人,打眼看去也都是些老人和妇女,还有咿呀学语的孩子。这个村有120户、400多人,等到过年的时候年轻人才赶着回来。据李录志说,他家等到过年的时候就有11口人。现在儿子在杭州打工,自己平时就做生意卖树,镇上还会时不时地组织白皮松种植培训班。“从山上到山下,跑来跑去,也是业余的锻炼方式啊。”李录志笑着。相比而言,女人们就轻松很多。妇女们收拾完自家的事儿后大都和李录志的老伴儿相似,在文化广场里跳广场舞,跟城里人一样生活得乐滋滋。支家湾人种白皮松富起来,腰包鼓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然而,李录志回忆起以前贫穷的农村时,略带辛酸。“那时候,我们这儿的地种粮食不好好长,我经常是就近打零工,老伴儿也是到处找活干,儿子们还都小,也没人管。忙完一天回来都累了,就是睡觉,没那么多讲究。”廉高波(西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农村留守人群被称为“38、61、99部队”,即说的是农村多剩下了妇女、孩子和老人。青年农民手中本没有多少余钱,且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回家时才有点闲暇,这个时候才会打打麻将打打牌。但是靠近城郊的农民则不一样,他们有更多的就近打工的机会,经济收入相对来说更高些,所以平时在村里还能够见到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在路边或院子里打麻将小赌,而多数时候他们的闲暇娱乐方式就是看个电视,再无其他。而留守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主要是至今尚未探索出在农村接地气的服务模式,现有的尝试缺乏适合农民参与的活动形式,缺乏农民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武桂霞:生活需要“快乐和创造”提起50岁的武桂霞,大伙都说她是个传奇。10月15日,记者来到了户县五竹镇方家寨村,这个村子很是有些文化气息,村中心的文化广场上有质朴的农民画、宣传标语,和金黄的玉米相映成趣。在村委会的“农家书屋”里,我们见到了身着鲜艳衣服的武桂霞。她步态轻盈,挽起的发髻为她增添了几分温婉。在我们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