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认知语言学之研究路向一、认知语言学定义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颇新分支,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1. 认知语意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意分析2. 认知文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的文法规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文法规则3. 认知语音学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马克•詹森(MarkJohnson)朗奴•兰盖克(RonaldLangacker):认知文法的提倡者GillesFauconnier、、WilliamCroft、MichaelTomasello二、代表人物国内: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研究路向: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1)经验观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局限于客观的描写,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也包括隐喻。2)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3)注意观认为,我们用语言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部分三、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向1原型范畴理论(TheTheoryofPrototypes),语言的研究不应是制定逻辑规则和提出客观定义,而是要走实验、访谈和研究日常语言这种更现实和经验性的路子。认知过程和认知方式是抽象的,但在日常语言中留下了痕迹。我们可以将反映认知过程和方式的信息从语言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获得的信息解释语言现象。为此,认知语言学家透过语言的表面逻辑研究修辞语言,主要是概念隐喻和转喻。(一)经验观实验和访谈可了解对象在使用和理解词语时非客观的、经验性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以期对词语意义的研究提供更自然、更丰富的内容经验观的实验和访谈内容主要集中在范畴问题上。焦点是范畴化过程的规律、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范畴的结构特点等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是以人脑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不是对世界现象的任意切分;范畴是以类典型为参照点组织起来的;范畴的边缘具有模糊性,范畴与范畴之间是逐渐过渡的;范畴成员的典型性是从类典型向边缘逐渐递减的范畴的内部结构遵循家族相似性原则范畴的典型成员和范畴的其它成员所共有的属性最多,而和邻近范畴的成员共有的属性最少;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和另一范畴的典型成员差别最大;范畴边缘成员和范畴内的其它成员只有几个共有属性,却可能有几个属性是和其它范畴成员共有的范畴的内部结构和边缘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组AB,BC,CD,DE形式出现的事物,即每一物体有至少一个或几个属性与其它事物相同,但没有或很少属性是所有事物共有的。如dog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是哈巴狗、狼狗等。但这里的语境指的是词语在人脑中所唤起的心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表征。认知范畴依靠的不仅仅是它所在的语境,而是和它有联系的整个语境网络即“认知模式”(cognitive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