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课程理论及案例精选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注意。当我发现有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教师”,其只是“老”与“师”复合构词,所表达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同时代发展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与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正确价值观与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与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与工作、改善自己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并能终身学习。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与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阅读能力提高很快。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策略是什么?第一,倡导全面、与谐发展教育。第二,重建新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民主化与适应性。3、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地步?第一,固有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要求形成极大反差。第二,传统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4、各个国家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各国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第二,课程改革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关系。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5、这次课程改革任务是什么?这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高速与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什么?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与缺乏整合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与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与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与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硬背、机械训练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剖析,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剖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7、新课程结构主要内容是什么?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与“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