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鸡马立克病疫苗研究进展摘要:鸡马立克病(MD)是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病的致病因子为马立克病病毒(MDV),属于疱疹病毒属。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已将MD归为动物B类传染性疾病。Marek在1907首次报道MD,当时主要发生在成年鸡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随后报道中显示该病表现出神经性症状,具有传染性。1922年,该病在美国大面积蔓延,从过去很低的死亡率上升到20%,剖检中发现内脏组织中具有淋巴肿瘤。1950年末,呈现出大面积爆发,在低日龄鸡群中最先发病,死亡率达到30%或更高,伴有神经损伤。1965年分离出区别于“基础MD株(nMDV)”的“强MD株(vMDV)”,该毒株成为60年代最严重的毒株形式。1970年随着该病疫苗使用,首次得以控制。该病是第一个能用疫苗预防的肿瘤性疾病,因此受到了医学界、兽医学界、病毒学界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治疗MD患鸡,仍通过疫苗预防控制该病的发生,所以对MD疫苗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马立克病的疫苗进展进行了综述。关键词:鸡马立克病毒;疫苗进展一、MDV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概述鸡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周围神经、内脏器官(性腺、肝、脾、肺、肾、腺胃、肠道等)、虹膜、肌肉及皮肤内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并发展成为淋巴瘤。MDV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分为三个血清型:Ⅰ型为致瘤的MDV;Ⅱ型为不致瘤的MDV;Ⅲ型为HVT。病毒核衣壳呈六角形,85~100nm;带囊膜的病毒子直径为150~160nm,羽囊上皮细胞中的带囊膜病毒子大小为273~400nm。MDV基因组为166~184kb的线状双股DNA,是一种典型的疱疹病毒,以往归于疱疹病毒亚科,近年来通过基因组排列和基因分析,MDV-Ⅰ、Ⅱ、Ⅲ型的基因组酶切图谱均已建立,基因组的结构排列与简单疱疹病毒相同。在长独特区和短独特区的两侧均有倒置重复序列,故将其归于致瘤的疱疹病毒亚科。2蛋白组分MDV基因组中已得到鉴定的编码特异性多肽的基因有46个,可分为3大类,即致瘤相关基因:132-bpr、meq和pp38;糖蛋白基因:gB、gC、gE、gH、gI、gK、gL、gP82以及其他基因。在这些基因中,有3个基因即132-bpr、pp38、meq被认为可能与致瘤相关。其中meq与132-bpr两个基因是MDV-Ⅰ所特有,已证实132-bpr的拷贝数与毒株的致弱程度或在细胞上传代的次数有关,pp38则被证实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meq(Marek'sEcoQ)在转化细胞中表达,编码含有33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N末端为碱性区亮氨酸链(bZIP)结构,C端富含脯氨酸重复,具有与肿瘤蛋白fos/jun家族相似的结构。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细胞核内的致瘤基因及转录激活因子。MDVgB糖蛋白是MDV重要保护性抗原,是由3种分子量不同的糖蛋白(100ku、60ku、49ku)组成的复合物,是一种非分泌性抗原,仅存在于细胞表面和胞浆内。用部分纯化的B抗原免疫鸡后,能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抵抗强毒的攻击。因而在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中,不管是在痘病毒载体系统中还是在杆状病毒载体系统中,都表达了该蛋白。丁巧玲等同将糖蛋白gB在重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