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

格式:ppt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

上传人:2786321826 2016/3/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佛教史&佛学思想?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著名宗派和人物?重要经论和佛学思想?中国佛教的历史意义东汉:佛教的传入?佛教传入的传说?《列子·仲尼篇》: “丘闻西方有圣人云云”?隋《历代三宝纪》、唐《破邪论》:秦始皇四年传入?《魏书·释老志》:一、霍去病征讨匈奴,获休屠王金人;二、张骞出使西域,在身毒国听到浮屠之教义。?东汉明帝感梦求法说·白马寺传说?佛教传入的史实?元寿元年传入说:《魏略·西戎传》: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复立”系“复豆”之误,即“ Buddha ”、“浮屠”) ?东汉明帝时楚王英信佛?东汉桓帝信佛?老子化胡说: “或曰,老子入夷狄而为浮屠。”?筰融建造佛寺:铸造佛像、建立寺院、举行浴佛会、实行施食东汉:佛教的传入?汉译佛典的产生?迦叶摩腾《佛说四十二章经》?安世高:安息国太子,字世高,《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禅行法想经》《大道地经》《人本欲生经》《十报经》《四谛经》··· ?支娄迦识:出身大月氏,桓帝末年到洛阳,《道行般若经》《首楞严经》《般若三昧经》··· ?佛教的地区性传播:洛阳——江淮——交趾、会稽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般若学的产生:佛教以纯理论形式进入上层社会的开端,直到两晋,始终是佛教中的显学。?道安:对奠定中国佛教基础有着极巨大的功绩: 一、确立佛教唯依国主才能成立的原则,主动承担对社会施行“教化”的使命。二、总结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促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提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三、制定僧尼轨范,统一佛徒姓氏。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鸠摩罗什:意译“童寿”。公元 401 年入长安,后秦姚兴以国师礼遇罗什, 413 年去世。?译经律论 74部, 384 卷,现存 39部, 313 卷。《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小品般若经》《维摩诘经》《成实论》、三论···译经几近信达雅,并加入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所译经论影响极为深远, 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金刚经》影响最为深远的佛经之一,慧能以后尤为禅宗所崇;三论影响产生了三论宗;《法华经》、三论、《大智度论》为天台宗提供根据; 《成实论》成为成实学派的基础;《佛说阿弥陀经》成为净土宗的根据···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姚兴崇佛、罗什传教,使全国佛教研究重心明显向佛教义学转移。罗什对大乘中观学的传播贡献极大。?罗什门下,精英荟萃,人才辈出,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化的佛教理论?僧叡:最早的中国佛教思想史学家和佛教思想评论家?僧肇:《肇论》,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对当时玄学、佛学的主要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将佛教神学问题和哲学认识问题紫密结合起来,以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标志着中国佛教的神学理论和当时的玄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创作隋、唐:佛教在中国的全盛时期?“脂那东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一乘典诰,兴在中华”。?九州一统,国富民强,三教纵横,文明昌盛。佛教吸收儒道、完善自身,以系统的、庞大的哲学理论取胜, 又以宗教崇拜向民间普及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它外来宗教。?佛教的国家化:隋文帝复兴佛教,唐太宗礼遇玄奘, 武则天崇佛。翻译经典事业完全由国家掌控?寺院经济的产生?诸大宗派的产生。隋: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唐: 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大乘中观学?龙树、提婆,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鸠摩罗什?吉藏( 549 — 623 ),俗姓安,祖籍安息。“吉藏”之名为真谛所取。主要著作《中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义》《二谛论》等。弟子众多,其中慧灌是高丽僧,他把三论宗传入日本,并成为该宗在日本的祖师。?缘起性空:“缘起”本为佛教最初的基本理论,是因果的基础,但自此却否定了因果?空、假、中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论》) ?只破不立:破邪即是显正,即是悟中道, “无得正观”。“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论》);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金刚经》) 三论宗大乘中观学?二谛论:三论宗的言教二谛,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中论》) ?语言的局限性:“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经》); “以有无教,表非有无理”,“能表是有无,所表非有非无”(吉藏《大乘玄义》)指出语言有明显局限性, 有类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同时又指出不能生一切断灭相,不能有“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