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茶陵视窗介绍了茶楼一中详细情况洣江书院洣江书院创办于明弘治十七年( 1504 年),由知州林延玉倡建。(18 张) 相关图片(20 张) 初在城南郊狮口山(今内), 清乾隆六年( 1741 年)迁城内南关,五十九年复迁旧址。院舍有堂 5, 两侧列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书斋, 并有御书楼、吸秀亭、乡贤祠等附属建筑。清代茶陵名儒肖锦忠(状元)、曹治孙(榜眼)等曾任主讲。书院有历代士民所捐田产租额 500 余石。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改为高等学堂。湖南官立南路师范· 1904 年巡抚陆远鼎奏派在藉陆军部主事曾熙( 1903 年中进士) 为南路师范学堂首任监督(即校长)。· 1905 年6月 10 日正式开学, 始称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 后改称为“湖南省立三师范”、“湖南省立五中”、“湖南省立衡中”、“湖南省立二中”。· 1911 年九月, 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湖南省立三师湖南省立三师---- 湘南革命摇篮· 1912 年, 中华民( 茶陵人) 督湘,令中、西、南三路师范分别改称湖南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师范学校,改监督为校长。抗战时经三迁,于 1941 年落脚于距今有 500 年历史的湖南茶陵洣江书院, 1952 年改称“”.· 1912 年2 月,学校复办改称" 湖南省公立第三师范学校”。· 1914 年4 月,又改称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1927 年,将女三师初中部与原第三中学初中部并入,改称“湖南省立第三初级中学”。同年 5月 21 日, “马日事变”发生,学校被迫停办。湖南省立五中 1928 年上期, 共党专政,“马日事变”后, 政府为清校计, 当时黄教育厅长延聘各教育专家商议,改造省立学校,规定全省设大学一、中学六、职业学校十二,本校为六中学之一,设于衡阳,以旧第三师范与第三中学为校址, 改为“湖南省立第五中学”,既办高中、初中普通科,又办高中师范科, 政府调张干为校长, 接收旧第三师范校址多被驻军毁坏, 在湘南久已有共党策源地之称。湘南受共党之害最深,对于本校未改旧观,且匪共横行( 注:系湖南省档案馆省教育厅资料原文照录). 湖南省立衡中· 1935 年, 又改称“湖南省立衡阳中学”。· 1937 年, 抗日战争爆发,敌机时扰衡阳. · 1938 年,迁耒阳县办学。· 1939 年,高中部与高师部搬常宁办学,称“省立衡阳中学本部”, 初中部则留耒阳,称“省立衡阳中学分校”。[ b]· 湖南省立二中· 1941 年2 月,将中学部改办为“湖南省立第二中学”,师范部改办为“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均暂留常宁办学。6 月后, 省教育厅择茶陵洣江书院为省立二中“永久校址". · 1942 年春,湖南省立二中本部由常宁迁茶陵,取消“本部”、“分校”称号,统称“湖南省立二中"。· 1944 年6 月,日军入侵茶陵,学校停办一期。是年下期,学校奉令与省立三中和十一中并为“湘南临中”,设学于蓝山。 12 月,学校则决定又独立设学于资兴青腰墟,仍称“湖南省立二中”。· 1945 年8月 15 日, 21日何应钦上将代表中国政府在西南大后方的前沿军事基地, 湖南芷江接受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签字, 向中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