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doc

格式:doc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doc

上传人:zl201163zl 2016/3/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姓名: 徐威振学号: 2012283237 性别: 男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联系方式: ********** 学****中心: 江苏省常熟市达富电脑指导教师: 曹雪琴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在学校的时候, 对本专业的看法和本专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些表述, 以及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机械自动化做一些比较, 提出了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现代机械和传统的机械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因此, 机械制造自动化在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中的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机械自动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 显现出了机械自动化产品的优点和效益。即多功能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 不断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多元化需求。本文从系统的观念出发, 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 自动化技术, 及过控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着重例举了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和冷却剂流量和气氨排量的最佳控制方案。提出了过程自动化控制今后的主要目标,指明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关键词: 设计制造; 机械自动化; 自动化产品; 自动化发展以及方向一. 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的产生和定义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三. 机械自动化系统的优点与效益 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调整和维修方便,使用性能改善 具有复合功能,适用面广 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节约能源,减少耗材四. 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五. 管理方面 设计方面 制造工艺方面 自动化技术方面五.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 智能化 模块化 网络化 微型化 绿色化 人格化六. 如何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6 .1实用机械自动化技术 6 .2低成本机械自动化技术 6 .3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 6 .4配套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符合设计原则 满足对机器的功能求 利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八.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8 .1锅炉汽包水位控制方面的研究 81单冲量控制系统 双冲量控制系统 三冲量控制系统 冷却器控制方案的研究 控制冷却剂的流量 控制气氨的排量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一. 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的产生和定义早在 1971 年日本的《机械设计》杂志副刊上刊登了机电一体化这一名词, 后来随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而被广泛的应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于 1984 年为现代机械下了如下定义:“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 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与前面提及的机电一体化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现代机械就是指机电一体化系统。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联合会, 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是精密机械工程、电子控制和系统思想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协同结合。因此又可以说机电一体化就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上的发展。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历程机械自动化技术从本世纪 20 年代首先在机械制造冷加工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开始发展应用, 60 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增强机械制造业对市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 开始建立可变性自动化生产系统, 即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它是在制造系统不变或变化较小的情况下, 机器设备或生产管理过程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自动地实现预期的操作或某种过程, 并能够自动地从制造一种零件转换到制造另一种不同的零件。 70~ 80 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开始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 柔性自动化生产模式也有这种情况。初期以信息集成为重点,以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为特征,但在实现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鉴于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全盘自动化所需的巨额投入( 一个全盘自动化工厂耗资数百亿美元, 柔性制造系统一般价格为 600 ~ 2500 万美元) ,所承担的巨大风险,加之技术上的难度与可靠性等问题,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已开始“碰壁转产”, 转而注重信息集成的效果,追求低成本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