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音韵学教案
胡安顺
第十一章上古音的声调
第一节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上古声调的研究象上古韵部的研究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明代陈第认为上古
没有声调,例如他在《毛诗古音考》中于“怒”字下这样注道:
上声。颜师古《匡缪正俗》曰:‚怒,古读有二音,但知有去声者,失其真也。今除‘逢
彼之怒’、‘将子无怒’、‘畏此谴怒’、‘宜无悔怒’皆去声,不录,录其上声。‛愚谓颜氏
之言固善,然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
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
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一派以
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
入四个调类。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
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主张是“四声一贯”,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
说:
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
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
故四声可以并用。‚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今之学者必曰:此字
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实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於此哉?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此所
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然而‚祝‛之为
‚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见于《周礼》;
‚提‛之为‚折‛,见于《檀弓》。若此之类,不可悉数。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
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非谓一字有此多音,乃
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后之陋儒未究厥旨,乃谓四声之设同诸五
行、四序,如东西之易向,昼夜之异位而不相合也,岂不谬哉?且夫古之为诗,主乎音者
也。……音者无方而易转,夫不过喉舌之间、疾徐之顷而已。谐于音顺于耳矣。故或平
1
或仄,时措之宜而无所窒碍。《角弓》之‚反‛上,《宾筵》之‚反‛平;《桃夭》之‚室‛
入,《东山》之‚室‛去,惟其时也。《大东》一篇两言‚来‛,而前韵‚疚‛,后韵‚服‛;
《离骚》一篇两言‚索‛,而前韵‚妬‛后韵‚迫‛,惟其当也。
从顾氏的这些议论中可以看出,他的“四声一贯”说认为上古是有四声的,只不过人们在
诵读诗歌时,可以临时改变韵脚字的声调以求相协而已。顾氏的这种看法反映了他对上古声
调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相
同,并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就属于同一声调的押韵。例如“享”
字在《切韵》中属上声字,在《诗经》中“享”字作为韵脚字的地方共有八处,全部都与平声
字押韵,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