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60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小雄 2020/7/26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试行)一、 概述登革热是由1~4型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为乙类传染病。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均有本病发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发生登革病毒感染患者超过1亿人,并且有50万人发展成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大约25000人死亡。在我国,20世纪初本病就已经传入我国,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曾造成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的广泛流行。1978年5月本病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生流行,以后的十年中,疫情迅速在广东、广西、海南省流行。20世纪80年代云南边境局部地区曾发生过登革热散发流行,并从白纹伊蚊分离到登革病毒4型(DEN-4)o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病主要在广东、福建流行,多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1999年和2004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其它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但是,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特别是近些年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和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使登革病毒的流行范围及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也在相应扩大。登革病毒有四个血清型,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血清型病毒的交替流行,这更增加了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性。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内应全面开展登革热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本地病例或输入病例;登革热好发地区,应常规开展媒介伊蚊监测。监测目的(一) 了解我国登革热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二) 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三) 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病例定义(一) 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二) 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2」突然发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C,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于病程3~7天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天;;(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天出现牙龈出血、鼻蚯、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出血或胸腹腔出血;;;。实验室检查3」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100x109/L)o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见附件3);(见附件1、2);、脑脊液(发病5日内)或尸解脏器(脑、肝等)中分离到登革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序列或检测到病毒抗原(见附件4、5、6、7)。病例分类4」登革热疑似病例:具备1、、~。:疑似病例加3」(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出现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监测内容和方法(一)全国常规监测病例的发现和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发生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时,病例报告同上,暴发疫情报告按《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报告。即责任报告单位发现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事件后应在2个小时内用电话等方式向属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属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同时迅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置。个案调查根据目前全国登革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