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神分析与文学研究精神分析学与20世纪文学研究几乎所有的现代批评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吸收了无意识学说和性意识会深刻影响人性与人生的观点。从文学创作来说,精神分析批评的诸多观点也渗入了文学对人生与人性的观照,成为现代文学理解人生与艺术的一个基本角度。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弗洛姆、齐泽克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批评分为两种,构成精神分析批评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文学批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心理学家重新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批评,称为新精神分析批评或后精神分析批评。两种精神分析批评比较共同之处:关注无意识,认为无意识对人类和文学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意识;无意识是研究的共同领域,也是解释文学活动的根据和基础。区别之处:传统精神分析学认为“性”决定无意识活动;各种新精神分析学虽然并不否认“性”的作用,但是都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并对无意识做了各自的解释。精神分析批评的范围:精神分析批评几乎涉及到文学活动的所有方面:包括作者、读者、文本、语言、创作心理、接受心理、艺术形象、结构形式、主题甚至艺术技巧等等。精神分析批评主要研究无意识心理对文学活动、审美意识和人性观念的影响。试图揭示人性构成最深层的动因,并据此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做出解释。精神分析批评是一种现代的人本主义文学理论。5·1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1856~1939)的学说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弗洛伊德的本行是精神病医生,其治疗方法为“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让病人处于“自由联想”状态,再由医生帮助病人解除压抑感,达到治疗目的。这个过程即“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批评是以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基础的、对文学现象的研究。美国学者霍尔论弗洛伊德学说的意义:试图正视一个复杂的人;这个人有血有肉,既生存于现实世界,却又出没于虚无飘渺的幻想境界;一方面遭受各种社会冲突和自己内心世界的矛盾困扰,另一方面又具有理性思维和理智行为的能力;在他本人无所知的某些力量和他高不可达的某些欲望的驱使之下,这个人时而陷于大脑的混乱之中,时而又神志特别清醒,时而心灰意冷,时而又对一切感到满足,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悲观绝望,时而私心膨胀,时而又慷慨助人;对许多人来说,这幅画像应当是逼真的。福柯论弗洛伊德我认为,正是随着对潜意识概念的澄清,人文科学诸学科才得以完成它们的重新组合与划分,换言之,这一重新组合与划分基本上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从那以后,所谓的心理学是研究意识和个体的人的学科这个由18世纪继承而来的实证主义定义,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潜意识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文科学的总体结构,心理学由此才对其他学科具有超乎寻常的支配力。⑴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的一般原理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心理的三个部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受社会和道德的制约;前意识处于中层,指虽然不为人注意,但只要集中注意力即可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功能是警戒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无意识属于本能,毫无理性,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种具有极大动因的心理要素。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意识压抑无意识,无意识只能采取伪装的、象征的方式来表现;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着意识活动。无意识即性本能,人性和人的心理活动与性意识、性本能有关,为人性研究引入了性学视点。结论:考察无意识是认识人性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把握人的动机的最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