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非遗传承与发展.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非遗传承与发展.doc

上传人:精品小课件 2020/10/2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非遗传承与发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并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振兴传统工艺。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如何振兴涉及理念、思路,也涉及具体的抓手性工作。作为存续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如何让传统工艺适应时代,找到恰当的再生产模式,避免走弯路,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展开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深刻辨析中华文明向来高度重视传统的价值、重视传统形式的延续,但创新与传承之间的深刻辨析却常常被忽视。强调创新,并非贬低传承的延续、脱离文化本体肆意而为,而是主张传承者应该立足当下,在胸怀、境界、学识和技艺上树立起更高的标准。遗产保护应该与创新相伴而行,确保以遗产的生命力为核心,明确创新的目的,廓清传统延续的线条,让创新的力量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得以凝聚。遗产的价值只有放到民族精神长河中去认识观察、综合考量,才能区分出良莠。作为精神层面的工艺传统,与艺术紧密相联,是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的凝结,拒绝重复和平庸,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便集中体现在这一创造性上——它凝结着创造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其精神体现、技艺水平绝非对前人的物质性的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此,继承传统不单单要沿袭,更重要的是超越。在这个意义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振兴传统工艺,思维方法的转变最为紧迫和重要。人是手工技艺和机器生产的主宰,人类的智慧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今天,我们面临的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必须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传统手工艺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性产物,寄托着民族情感,是提升遗产保护社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复苏和振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这一良性循环进程的发力点。转变思维、创新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回应传统的活化这一时代命题。推动手工技艺与机器生产的优势互补传统工艺作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累积的造物经验,类别丰富且自成体系,它凝聚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农耕文明的智慧,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助力。工业文明的兴起,让传统手工技艺逐步走向衰落。今天,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重新看待手工技艺与机器生产,强调两者的优势互补而非相互排斥。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如果制作过程部分采用先进仪器和手段,就背离了手工技艺的根本、丢失了原汁原味。这种认为手工制作一定要排斥机器,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失偏颇。如何汲取机器化生产模式的营养,应该成为今天振兴传统工艺过程中认真思考的问题。过去,学界对于手工技艺的认识多纠缠于美学和技艺本身,虽然厘清了技艺在文化传承中的脉络,局部提升了作品的品质,但局限性十分明显,即未能从社会学角度剖析生产和社会的关系及其症结所在,未能用宏大的历史观俯瞰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更难以反观手工技艺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机器化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生产工序的分解提高了生产率,同时机器化生产还具有精确性、计划性和有序性;其劣势亦显而易见:批量生产的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手工技艺的废弃改变了人和社会的结构,以及人与造物之间的关系。从深层意义而言,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对生产的态度和反应,以及人与物的情感关联,甚至人对世界的认知——从这一角度来看,机器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应该得到互补,将机器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再生产的环节,将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和手工艺品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整合,让机器和手工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从目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