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pdf

格式:pdf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pdf

上传人:274030239 2016/4/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避难场所的设置也较为完善,很早就建立了各类避难所,包括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等等。每一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会启动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日本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尤为突出,是最早提出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国家之一。日本不仅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而且各城市每年还定期组织本国居民进行地震应急避难演习,加强国民应急避险意识。同时,日本还统一了全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每个居民无论在哪里都能根据标志很快地找到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防御区。长期以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防灾问题,包括对地震应急避险问题的研究。早在 1993年北京市地震局完成的《(北京市综合防震减灾对策方案》中,就提出了灾民疏散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问题。 1997年lO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划定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2001年1月19日,市政府重新修订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重新调整了有关单位在地震应急避难与疏散安置工作中的职责。 2001年2月,北京市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开始着手编制,2001年10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c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地方性法规,2003年抗击。非典”事件后,大大加快了这项工作的步伐。2003年2月 20日,市规划委、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园林局、市体委, 市教委,市市政管委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北京市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通过内部评审。2003年9月, 北京市地震局与朝阳区政府共同合作,在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率先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尔范经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人反响,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编制地震应急避难场地规划及进行地震应急避难场地建设并挂出应急避难场地标志的城市(图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期设计指标由于各、城市绿化、建筑防震规范、所处地质环境等情况不尽相同,目前尚未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概念予以统一,明确的定义,说法众多。另外,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设置原则、人均面积标准、场所配套要求及对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要求、周围建筑要求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2006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的Ⅸ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原则及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做了描述: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用地,划定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建设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或地震后相关设施可以进行相应功能转变,储备应急物资, 设置标识,具备接收受灾市民临时或长期疏散避难(生活)的基本条件,并确保避难市民安全,避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火灾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类型根据用地类别的不同,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公园型、体育场(操场、广场)型、小绿地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面积标准一般情况下,紧急避难场所以不低于2000平方米为宜,长田1元天弗碱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