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蕴非有是佛法修行的总纲达到无我就是打碎内心所有束缚获得最深刻智慧。达到无我是佛法中所有经论的根本。分析内心过程与心理, 人们所有行为都建立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而构成自我概念的因素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就是说, 是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与思想构成了自我概念, 并进而决定人们的行动。世界上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自我欺骗的幻觉中, 除非这个人发生严重心理障碍, 因而, 自我概念其实就是建立在认为自己的感觉与思想是真实的或符合事物真相的假定的基础上。认为自己的感觉与思想是真实的, 这是产生内心所有自我概念与偏见的真正基础。一旦这个假定被粉碎, 建立在上述假定基础上的内心所有自我概念与偏见就都会崩溃, 从而导致人性弱点与缺陷的内心中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就随之崩溃。这就是佛法修行中所要达到的无我。就最粗略的划分而言, 自我概念与偏见可以划分为对自己私欲的偏见、对生命的偏见以及对死亡的偏见三个层次, 其中: 对私欲的偏见导致把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 对生命的偏见导致把生命与死亡和世界其它部分对立起来; 对死亡的偏见导致人性永远把生命置于对黑暗与虚无的恐惧与迷茫之中。人性对社会和时间的焦虑以及对自然界所流露的傲慢是人们内心中狭隘而错误的自我概念与偏见的基本形式。打破人性中狭隘的自我概念与偏见其实就是破除内心中以为自己的感觉与思想符合事物真相的幻觉。五蕴非有是佛法修行中达到无我的根本途径。五蕴指色、受、想、行、识,涵盖生理与心理。色指生理,受想行识指心理。蕴,指集合, 同类相聚。色蕴: 肉眼所见, 指肉眼看见的物质世界和身体以及眼睛看见的幻境; 受蕴: 内心领受, 指内心感觉与情绪以及外物加诸身体产生的刺激;想蕴:内心念头,如内心印象、看法与思想;行蕴:指行为,如内心选择、协调、制造与行动;识蕴:就是识别,指内心区分事物的倾向与能力。五蕴非有的意思是内心五个层次色受想行识都不是实体。“有”指实体, 意思是真实存在。“非有”用现代话说就是不是实体或不真实。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阐述。概而言之, 人们几乎所有行为都是建立在对自己理性的高度自信的基础上。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感觉与思想是“真实”的——符合生命与外部事物的真实情形, 以至于经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觉与思想“等同于”自己的生命与外部世界。这也难怪, 世界上没几个人是“故意”犯错误, 这就好像学校里没几个学生明知道作业本有错误还故意交给老师。人们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人们常常忘记自己的感觉与思想只是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对象本身。事实上, 感觉与思想只是发生在身体内部神经元之间生物讯息的相互传递, 而不是发生于外部真实世界。这就决定了尽管人们的感觉与思想可能反映对象部分事实, 但无论如何不是对象本身, 因而, 感觉与思想不可能“等同于”外部真实世界。不论生活中还是在理论上, 世界上恐怕没几个人说自己不犯错误,但人们却经常假定自己的感觉与思想不犯错误而且是“真实”的, 这不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吗?自我概念与偏见就是建立在自以为自己的感觉与思想是“真实”的这种假定的基础上。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在长期过程中早习惯于把自己的感觉与思想跟外部事物混为一谈,因而事实上是把自我概念与偏见跟自己的生命混为一谈,以至于经常把两者看成同一回事情, 二者间几乎无法分离——尽管有时候人们在理论上承认, 我们的自我概念与偏见只是一种观念而不是真实生命。这样,人们错误地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