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护
.
一、职业禁忌症
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二、职业卫生(健康)
职业卫生(传统定义)是研究生产劳动中,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等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规律或危害程度,从而提出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及作业环境、防止职业病危害的侵袭,预防职业病发生,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劳动能力为目的的学科。
第一章 职业危害概述
.
三、职业病
广义职业病:职业病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是指政府主管部门明文规定具有一定范围的职业病。应给予一定的劳保待遇,又称为需赔偿的疾病。
我国从1957年首次公布了14种国家法定职业病后,历经扩充和修改,2002年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共有10类115种。
.
法定职业病的条件:
1、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
2、列入国家规定的职业范围;
3、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形成劳动关系,个体劳动不纳入职
业病管理的范围
职业病发病条件:
1、有害因素的性质;
(1)化学结构(2)物理性质
2、作用于人体的量;
(1)接触水平:一般作用剂量是接触浓度/强度与接触时
间的乘积。
(2)接触方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3、人体的健康状况:在同一作业条件下,不同个体发生
职业病损的机会和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和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健康状况、文化水平;
.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
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
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场所。
.
(二)职业危害因素最常见的存在方式
气体、蒸气、液体和气溶胶(尘、烟、雾)
气体:泄漏、高温加工
蒸气:灌装、混合、清洗、喷射、干洗等;
液体:溶剂、酸、碱等
尘:打磨、切割、压碎、过滤等;
烟:焊接、切割等
雾:喷洒、电镀、切割、喷漆等;
.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随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2、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
1、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劳动条件)
生产工艺过程:往往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
使用材料 和工艺流程的变化而变化。劳动过程:涉及针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劳动组织、
生产设备的布局、作业者的操作体位和劳动方
式,以及脑力和体力劳动比例等。生产环境:既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
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
户外作业的大自然环境。
劳动条件
.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
例:
1)在焊接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锰烟、锰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等化学因素。
2)在锅炉生产车间,煤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煤尘等化学因素。
.
煤尘(煤矽尘)
1、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煤工尘肺 2、行业举例: (1)煤炭采选业: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固、采煤打眼、爆破采煤、水力采煤、机械采煤、采煤装载、采煤运输、采煤支护、井下通风、采煤辅助、选煤运输、筛煤、煤块破碎 (2)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上煤、磨煤、司炉、锅炉出灰、锅炉检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