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论“非遗”保护摘要: 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上也面临着困境和难题。全国各地对于“非遗”保护的状况都不一样, 这些年来, 这种状况逐步在好转。在“非遗”受到普遍关注的同时, 一些地方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一味地将“非遗”作为功利性赚钱工具使用, 使得文化的色彩日益淡化。“非遗”保护的措施, 1 、落实领导责任;2 、加大执法力度;3、加强队伍建设;4 、加大宣传力度。关键词:非遗; 保护; 法规; 措施; 文章编号: 1674-3520 ( 2015 ) -10-00-02 2011 年6月1日, 我国首部“非遗”法正式施行, 这标志着长期以来, 我国“非遗”保护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将结束。作为一个拥有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在“非遗”方面可谓璀璨多姿,但是如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上也面临着困境和难题。一、“非遗”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但同时也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许多千百年来相传承的东西正在或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褪去。全国各地对于“非遗”保护的状况都不一样, 有的地方做得好, 有的地方做得不那么好, 有的地方甚至做得比较差, 也没有能力去做,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过去,我国在接受“非遗”方面一直存在一些疑虑和误区,比如说很多人会有疑问:“传统都是好的吗? ”再比如说有人也会问:“剪纸怎么成了无形文化呢?纸不是有形的吗?这些年来,这种状况逐步在好转。我国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到地方政府乃至社会各界, 都逐步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各地申报国家“非遗”名录的积极性在高涨, 做得也越来越专业,有一些举措对于保护珍贵的“非遗”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在“非遗”受到普遍关注的同时, 一些地方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即大力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味地将“非遗”作为功利性赚钱工具使用,使得文化的色彩日益淡化。我国很多地方在开发和宣传“非遗”时, 让专家学者和民众很是担心。比如说某项“非遗”项目在性质上并不适宜公开表演和取悦游客, 而是属于较为严肃的民间仪式活动, 它或许承载着敬畏天地、祭奠祖先和教育下一代等社会功能, 结果却很可能被误用了, 让人们去观赏花哨的服饰以及热闹的场景。这样一来,不仅会让那些局外人“误读”其严肃的内涵,还会让应该传承这一“非遗”文化的人们, 失去原来对这一仪式所应有的庄严感、神圣感以及敬畏精神。这属于文化内核被误用和置换了。这样的倾向很令人担心。这种纯粹出于商业目的开发, 通常都会走样, 因为这些人首先并不会去尊重文化, 他们只会考虑如何将一项“非遗”包装成商品卖出去,这就会对“非遗”造成很大冲击。二、《非遗法》的中国特色《非遗法》共 6章 45 条,包括了总则、非物质”非遗”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等 5 个方面。其中,设立了非物质”非遗”保护的 3 项重要制度,分别是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 这是我国的一项较为特殊的制度, 但是对于整个人类“非遗”保护工作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我们在国际上也多次讲过这一制度的意义和特点, 国际社会, 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 都对这一制度的创立和实践有非常正面的评价, 认为其具有十分典型的中国特点, 是中国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