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定义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基本课程,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课程。
流行病学的概念
流行病学发展史
(一) 学科形成前期 时段:学科形成前期指自人类文明史以来至18世纪。特点:学科尚未形成,相关的一些概念、观察的现象及采取的措施已构成学科的“雏形”。
 (二) 学科形成期:时段:学科形成期是指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特点:工业革命,人们聚居于城市为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提供了可能,传染病的肆虐促使学科的诞生。
(三)学科发展期: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至今,又称为现代流行病学时期。特点是:(1)从研究传染病扩大为研究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2)研究方法由传统的调查分析扩展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分析手段更加先进;(3)研究从“流行”发展为“分布”,动静态结合,由三环节两因素发展为社会行为因素;(4)分枝学科不断涌现,使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按目前国际流行病学界比较公认的分类方法,现代流行病学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6年到20世纪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1、创造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方法,包括危险度的估计方法。2、流行病学方法及病因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3、传染病方面,1954年开展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场试验证实了疫苗的保护效果,并为人类最终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长足发展的时期,包括混杂和偏倚的区分,交互作用以及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实用性发展。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新理念和模式,不断推出新的分支学科,扩大流行病学应用领域的时期。微观上,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形成分子流行病学,第一本专著于1993年问世。宏观上,强调从分子、个体和社会多个水平,以及历史、现在与未来多个维度研究疾病与健康相关问题,提出生态流行病学模式。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疾病的监测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疾病的自然史
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的用途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现况调查(横断面研究)
观察性研究 比例死亡比研究
生态学研究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 理论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研究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特征中疾病分布的方法,提出关于致病因素的假设。
(二)分析性研究
对致病因素的假设进行检验
(三)实验性研究
在人群中消除某因素或施加一些手段以观察对发生疾病的影响。它能对病因假设作出可靠的验证。
(四)理论性研究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研究
定义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特征,简称为“三间分布”,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
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通过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的表现,描述疾病在什么时间发病多、发病少,在什么地区发病多、发病少及在哪些人群中发病多或发病少的现象,即疾病的人群现象。它可通过了解疾病在不同人群、地区和时间的分布特征来探索疾病的病因及预防疾病。这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是临床诊断很有价值的重要信息。、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 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