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docx

上传人:1017848967 2021/5/18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
  2. 筛选文中信息,有效阅读
  3. 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追求真我的精神
  重难点:
  分析瞿秋白的人物形象,领悟他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的漫长岁月中,有那么一些人,是被人们所牢记,所赞颂,所喜爱的。大家先看几张图片,看看你是否了解这些人物
  幻灯展示图片(毛泽东、爱因斯坦、乔丹、鲁迅、周星驰、瞿秋白)
  二、瞿秋白简介
  我们对瞿秋白的了解,可能仅仅是历史书中的那一段简短评价。
  1、《中国近代现代史》: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瞿秋白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的问题的报告》。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瞿秋白(1899—1935),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又名霜,江苏常州人。1917年人北京俄文字修馆学者身份访问苏俄,向国内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真实情况。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同年6月在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从此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曾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红军长征后,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不幸被俘,同年6月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遗著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等。
  三、课文梳理
  1、问:作者梁衡先后三次去过纪念馆,他对瞿秋白的初步印象如何?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他是一个谜、太博大深邃,名画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2、勾画瞿秋白的人生航线:
  (1)问:如果光倒流到1919年,瞿秋白20岁,马上要从俄文专修馆毕业了,在他面前有着怎样的人生选择?不同道路的前景如何?根据原文句子回答。
  明确:他可以选择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可以成为一个教授、学者、作家、翻译家、画家、金石家、书法家…名利、地位会滚滚而来;但他选择做一个革命者,情急之下用自己的珠玉之身去救国救民,担负起天下兴亡,前途是坎坷未知。
  (2)问:时间到了1935年,瞿秋白被捕,在他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生死抉择?
  他是成为_____?还是成为_____?
  明确:在成为懦弱的叛徒,还是成为英勇的战士间,他选择后者。   明确:大多数革命者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伟大,崇高,神圣。完美。
  瞿秋白除了英勇就义之外还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剖析自己的灵魂,献出自己的尸体。
  
  (4)教师小结:回顾瞿秋白的一生,他从常州出发,觅渡到北京,他放弃自己的才华,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一个革命家;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面对生的希望,他选择了舍生取义;原本他可以死得轰轰烈烈,但他又写了一篇《多余的话》,非要说自己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幻灯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