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与案例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①导言李山林, 李学(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 摘要: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联系性。从课程内容特征看,它要建立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联系;从课程功能特征看,它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结。要实现语文专业知识与教育知识的联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只能采用体验性课程范式。案例教学正是一种关注真实情境、关注实践过程的体验性教学形式,它最符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功能特征。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学;联系性;体验性中图分类号:G 642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 (2007 )03-0110-03 关于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性质,论者们基本一致的看法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特性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这种概括应该说是正确的也是准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深入地理解、挖掘乃至拓展这一性质内涵, 并用它来指导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于事物性质的研究, 首先要区分事物本身的属类,从而确定研究的方向。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性质研究主要是探究它“是什么”,即它本身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和区别性特征。而对于主观人为事物的性质研究主要追问它“应该是什么”,即它所产生和存在的价值趋向性和功能性特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显然是一种人为事物,所以对它的性质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追问,也就是说,我们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置这门课程,并把它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意义是什么,要实现什么功能,用术语来说, 就是这门课程的教学价值和育人价值是什么,其课程功能是什么。这样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性质问题就包含了其课程意义、课程目的、课程功能并涉及其课程教学任务乃至教学内容等问题。如果这样理解,其性质的内涵就显得特别丰富了,其指导教学的意义就更直接更具体了。我们如果对上述的性质定义作一分解,就可以概括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三个特征: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但这三点似乎是所有学科教育学课程的特征。因此,要真正把握其独特的内涵,还必须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在这“三性”中,综合性是首要的,实际上它包含着理论性(理论性只是为了与实践性对举才独立提出的)。综合性是该课程理论建构的内容特征,它关涉该课程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问题,也关涉该课程的功能、任务等问题。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是这两方面理论的整合,综合性就体现在这两方面理论的整合和融合上。整合和融合不是简单的 1+1,不是拼凑,不是混合,是按照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互相吸收、渗透、交叉组合而成的“知识改组”。通过“知识改组”创立的新学科,通常被称为“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这种交叉性、边缘性、横断性就是本课程理论知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正如舒尔曼认为的:在教师专业知识中,学科教学法知识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确定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知识群,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科的整合,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的不同的一个知识领域。有论者将语文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称为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把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称为该课程教学组织的知识[1]。这在一定程度上点明该课程进行知识改组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