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马嵬之变发微.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嵬之变发微.doc

上传人:wc69885 2016/6/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嵬之变发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马嵬之变发微任土英【专题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号】 K22 【复印期号】 1996 年 01期【原文出处】《扬州师院学报: 社科版》 1995 年 03 期第 128-13 3 页提要正史与《通鉴》对马嵬之变的记载, 语多回护, 事多曲隐。本文从天宝中枢政局中长期存在的痼疾——太子集团与宰相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入手,指出马嵬之变正是这一斗争演化的必然结果,太子李亨处心积虑, 乘安史乱起, 玄宗西逃之机, 精心策划了这场京师之外的流血事件, 斩除了杨国忠、并从此独树一帜, 即位灵武。李亨之所以能够得逞, 关键在于他通过宦官控制了“飞龙厩马”这支禁军力量。因此, 马嵬之变的实质是不同政治集团间进行的权力角逐与倾轧。马嵬之变, 是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为避乱外逃、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 时发生的一场流血事件。结果, 权倾朝野的宰相杨国忠被禁军杀死, 玄宗“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也同日毙命。《旧唐书》卷 10 《肃宗纪》载其事云: “……六军不进,请诛杨氏,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同书卷 9 《玄宗纪》略详: “次马嵬驿, 诸卫顿军不进, ……兵士围驿四合, 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 兵犹未解……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然所载皆平叙始末,未及其他。书卷 106 《李国忠传》记其事因是“军士饥而愤怒……乃围驿擒国忠,斩首以徇”,卷 108 《韦见素传》亦载系“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 ……(陈) 玄礼等军围行宫, 尽诛杨氏”, 唐人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也有类似记载。这似乎是说, 马嵬之变是因禁军战士饥不得食而发起的一次偶然事件, 但在《旧唐书》卷 106 《王毛仲传附陈玄礼传》中有“及安禄山反, 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的文字,《新唐书》卷 121 同传中载略同。说明诛杨之举早有预谋, 并非偶发。再从禁军战士在马嵬兵乱中对另一宰相韦见素手下留情、高呼“勿伤韦相”〔1〕的情况看, 兵变之攻击目标十分明确,更难说政变是一场偶发事件。既然如此,这一政变究竟是如何策划、缘何而起?后台人物是谁?何以会有如此结局?为何玄宗在政变中未遭毒手?一句话, 马嵬之变的真相如何,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一笔者认为,马嵬之变是玄宗天宝年间中枢政局的一次大动荡,是唐代中枢政治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长期斗争的结果。它的发生确非偶然,更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天子播越,使这一斗争有了一个突发的缺口, 从而使久蓄的矛盾斗争演化为京师之外的一次流血事变。这就是说, 当时最欲意处死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的人, 一定是同他们有尖锐矛盾势难两立的人物, 那么, 这个人是谁呢? 我认为, 在天宝中枢政治集团中, 恐非太子李亨及其集团中人莫属。李亨是在李瑛被废后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被册立为太子的。自他正位东宫之日, 朝中权相, 中书令李林甫就处处与他作对,据《旧唐书》卷 10 《肃宗纪》: “及立上为太子,林甫惧不利己,乃起韦坚、柳勣之狱, 上几危者数四”。韦坚、柳勣之狱分别是在天宝五载正月和十一月间构织的, 地方军将皇甫惟明、王忠嗣等均被罗织其中。表面上看, 李林甫数兴大狱构陷李亨, 是因他曾附顺武武惠妃、劝立惠妃之子寿王瑁。实际上这也是唐代太子的特殊身分地位所决定的, 陈寅恪先生说: “凡唐代之太子实皆是已指定而不牢固之皇位继承者”〔2〕。故李林甫之倾动东宫亦即宰相与太子之间产生矛盾本不难理喻。数次大狱, 李亨都颇觉威胁, 为求开脱与自保, 他先后同韦坚之妹、太子妃韦氏和柳勣之妻妹、太子良娣杜氏离了婚。残酷的政治斗争, 使李亨未老衰, 他与宰相集团之间矛盾之尖锐, 可见一斑。李林甫之后继任的宰相杨国忠对待李亨的态度无丝毫改变。事实上, 李林甫在位时数务构陷太子都有他积极参与,据《旧唐书》卷 106 本传载: 时李林甫将不利于皇太子, 掎摭阴事以倾之, ……以国忠怙宠敢言, 援之为党, ……自是连岁大狱, 追捕挤陷, 诛夷者数百家, 皆国忠发之, 林甫方深阻保位, 国忠凡所奏劾, 涉疑似于太子者, 林甫虽不明言以指导之,皆林甫所使,国中乘而为邪,得以肆意。由此可见, 天宝年间宰相集团与太子集团之间的矛盾较量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至于天宝年间何以会出现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权相, 实为天宝中枢政局之一大问题, 因无关本文宗旨, 此不赘述。〔3〕。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叛乱, 对天宝中枢政治结构造成了强烈冲击。宰相与太子集团之间的斗争不仅未因安禄山叛乱而消弭,反倒因政局的风云激荡使这一斗争增添了新的内容。换言之, 这一中枢政治斗争转而围绕安史之乱而展开了。安禄山打出的“诛杨”旗号,更为这一政争掺入了浑水。叛军南下后,来势凶猛。当年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全国局势急剧恶化。玄宗于十二月辛丑颁布亲征制书, 制令太子留守京师, 担当监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