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三门峡水利枢纽.doc

格式:doc   大小:26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门峡水利枢纽.doc

上传人:飞龙在天 2021/6/21 文件大小:2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门峡水利枢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的边界河段,控制流域面积 68 . 4 万公里 2 ,占全黄河流域的 92 %。黄河平均年输沙量 15 . 7 亿吨,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高出两岸地面,成为 “ 地上河 ” ,全靠堤防防洪。黄河洪水又大,对下游广大平原威胁很大。
    三门峡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这一河段是坚实的花岗岩,河中石岛抵住急流冲击而屹立不动,把黄河分成三道水流,称人门、神门、鬼门、因此名为三门峡。这是兴建高坝的良好坝址。三门峡以上至潼关为峡谷河段,潼关以上地形开阔,可以形成很大的水库。
       新中国成立后,水力发电工程局对三门峡坝址做了大量勘测工作。 1954 年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帮助下对所作黄河流域规划中,把三门峡工程列为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最重要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推荐为第一期工程,随同黄河流域规划在 1955 年第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得到通过。后即委托苏联彼得格勒设计院进行设计, 1957 年初完成初步设计,经我国家计委组织审查。由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共同组成的三门峡工程局负责施工。 1957 年 4 月开工, 1960 年大坝建成。
    在黄河流域规划中拟定的三门峡正常高水位为 350 米 。初步设计中研究了 350 米 、 360 米 和 370 米 方案,推荐 360 米 。设计过程中我国一些泥沙专家考虑排沙要求,对泄水深孔的高程提出意见,因而由原设计的孔底高程 320 米 降至 310 米 ,以后又进一步降至 300 米 。水库可起到防洪、防凌、拦泥、灌溉、发电、改善下游航运等巨大作用。当时拟定的装机容量为 8 台 15 万千瓦,共 120 万千瓦。
   三门峡工程开工后不久, 1958 年初周总理在三门峡工地召开现场会议,对设计方案又进行讨论研究,确定三门峡正常高水位按 360 米 设计, 350 米 施工,初期运行不超过 335 米 。 350 米 以下的总库容为 360 亿米 3 ,要淹没耕地 200 万亩,迁移居民 60 万人。 335 米 以下的库容为 96 亿米 3 ,需迁移 20 万人。
   1960 年大坝封堵导流底孔开始蓄水,就发现泥沙淤积很严重,潼关河床很快淤高,渭河汇入黄河处发生拦门沙,淤积沿渭河向上游迅速发展,所谓 “ 翘尾巴 ” ,这是过去没有预计到的。因此影响渭河两岸农田的淹没和浸没,甚至将威胁到西安市的防洪安全。陕西省紧急呼吁,随即降低水位运行。但因低水位时水库泄洪排沙能力不足,洪水时库水位壅高,淤积还在继续发展。当时已装好一台 15 万千瓦机组,因水位降低不能用,拆迁丹江口水利枢纽去应用。
    为研究三门峡工程的处理办法, 1962 , 1963 年水利学会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各种意见。 1964 年周总理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经过讨论研究,认识到过去对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的作用估计过分乐观(当时设想 1967 年时可减少一半泥沙,五十年后可基本解决,从此黄河变清),对淹没损失和移民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既要保证黄河下游的防洪,也要保护上游西安市的安全,即两个确保。在上游再修建拦泥库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最后决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