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特点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一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且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症状
对于畜类,口蹄疫的症状主要是二至三天后快速下降的高烧;口中的水疱导致粘性或泡沫状唾液的过度分泌并流淌出口外;足部的水泡有可能破裂并导致残废。成年动物感染后可能会伴有数月无法恢复的体重减轻,以及成年雄性动物的睾丸肿胀,对于母牛,牛奶产量会明显减少。虽然大部分动物得病后可自行恢复,但该疾病严重时亦可能导致心肌炎(心脏肌肉感染)或死亡,对于新生动物特别如此。一些受感染动物可能没有症状,它们不会出现发烧或是任何得病症状;但这些动物也是口蹄疫载体,它们同样会传染该疾病。
口蹄疫的感染一般为地域性,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传播给易感染动物,或者通过被污染的畜舍或运输牲畜的货车。动物管理人(如农场工人)的外衣或皮肤,动物接触过的水,和未煮过的食物碎屑以及包含感染动物产品的饲料添加剂都可能是病毒的携带源。另外,母牛可以通过公牛精液传染上口蹄疫。对其的控制可以是隔离或销毁受感染的牲畜,以及禁止向未有感染疫情的国家出口动物肉类以及相关动物产品。
人类可能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而罹患口蹄疫,但这种情况很罕见。因为口蹄疫病毒对胃酸敏感,所以人类通常不会通过食用肉类感染口蹄疫病毒。在英国,最后一次确认人类罹患口蹄疫是在1967年。在欧洲大陆,非洲以及南美也只有很少感染案例。口蹄疫感染人类的症状包括不舒服,发烧,呕吐,口腔组织发生红色溃疡腐烂(表面腐蚀性水疱),偶有皮肤小水疱。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