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比较文学专题课程论文比较文学专题课程论文课程题目: 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班级: 08 语文教育姓名:杜红艳学号: 00508011630140 指导老师:牟学苑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认识和对话有独特的作用。事实上, 在全球资讯时代,人类面临的仍然是历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问题:如生死爱欲问题,即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生存问题;权力关系与身份认同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问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追求这些方面的" 和谐" 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共同目标, 但这种" 普遍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性。可以说从古至今,各种不同的文化都在竭力探索这些有关生存之道的共同困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这些共同困惑的探索,坚持进行持续的交流互动,也许可以把我们从目前单向度的、贫乏而偏颇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而形成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另一种全球化。在沟通普遍性与特殊性,发展文化多元化,保护文化生态等方面,文学艺术可以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人类经验的某些共同方面,而使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又是作者本人的个人经验、个人想象与个人言说。伟大作品在被创造时, 不管作者是否愿意,总是从自身文化出发,很难避免自身原有的文化局限;在被解读时,又因人们对共同经验的感知和理解而超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文学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较少功利打算, 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中的共同话题总是十分丰富的, 诸如关于" 死亡意识"、"生态环境"、" 人类末日"、" 乌托邦想象"" 遁世思想" 等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回响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回声,又同时受到当代人和当代语境的取舍与诠释。这就是多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的。" 互识" 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 " 互证" 是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或反证其不同性, 以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沟通, " 互补" 则是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从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理解和补充。通过多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和多次往返对话,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就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的比较圆满的解答,同时为这些问题开放更广阔的讨论的视野和前景,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就由此得到了沟通和理解。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此。中国比较文学自存在以来,就是和关切人类生活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1985 年,由 36 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佛克玛(Douwe Fokkema)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艾德礼(Owen Aldridge)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厄尔? 迈纳,法国巴黎第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雪弗列(Yves Chevrel)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詹明信(Frederic Jemeson) 等 14 名外国著名学者和多名港台著名学者都参加了大会,与此同时,我们还举办了由他们担任主讲、并有 200 余名国内年青教师参加的比较文学讲习班, 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术讨论会按当年季羡林、杨周翰、李赋宁等老教授所商订的七个专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