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细菌.docx

格式:docx   大小:14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细菌.docx

上传人:天涯海娇 2021/7/9 文件大小:1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细菌.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细菌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泌尿、男生殖系统而引起的炎症。病原微生物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由于解剖学上的特点,泌尿道与生殖道关系密切,而尿道外口与外界相通,两者易同时引起感染或相互传播。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输尿管炎为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为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常并发下尿路感染,后者可以单独存在。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很高,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在不同的性别和年龄中均可发病,其临床表现和结局变化很大。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的重要病原生物条件,最常见为来自肠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0%~80%为大肠埃希菌,其他为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粪链球菌等。还有结核分枝杆菌、淋病奈瑟菌、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淋病奈瑟菌等所致泌尿、男生殖系统属于特异性感染。其他的病原体如滴虫、原虫导致的感染较少。
【发病机制】尿路感染是尿路病原体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尿路感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细菌的毒力、接种量和宿主的防御机制不完全造成的,这些因素在最终决定细菌定植水平以及对尿路损伤的程度也有一定的作用。正常人的尿道外口皮肤和粘膜有一些细菌停留,如乳酸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小棒杆菌等,称为正常菌群。在致病菌未达到一定数量及毒力时,正常菌群能对致病菌能起到抑制平衡的作用,而正常人尿液的酸碱度和高渗透压、尿液中所含的尿素和有机酸均不利于细菌的繁殖,而膀胱的排尿活动又可以将细菌排除体外,故正常人尿路对感染具有防御功能。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细菌的毒力也有重要作用。大肠埃希菌表面包裹着一层酸性的多聚糖抗原,称为K抗原。表达特殊的K抗原的大肠埃希菌菌株毒力强,易引起尿路感染。致病菌粘附于尿路上皮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种粘附能力来自致病菌的菌毛,而绝大多数致病菌都有菌毛,每个细菌可有100~400根菌毛,主要由亚单位菌毛蛋白构成,分子量为17~27kD,能产生粘附素。粘附素能与尿路上皮细胞受体结合,是细菌黏附于尿路黏膜,并开始繁殖。不仅如此,尿路上皮细胞分泌的粘液含黏蛋白、氨基葡萄糖聚糖、糖蛋白、粘多糖等,均有抵制细菌黏附和调节粘附结合力的作用。粘液为一层保护屏障,致病菌如能与粘液结合,损害保护层,就能粘附于尿路上皮细胞表面而引起感染。此外,有研究指出尿路感染的易感性可能与血型抗原、基因型特征、内分泌因素等相关。
【诊断方法】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一般都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急性期,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诊断中必须注意寻找病灶及其病理基础,对病原和病变程度要有精确的估计。明确泌尿系感染首先取决于尿液中找到细菌或出现白细胞。由于留取尿标本时往往因污染而混淆诊断,采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尿标本是诊断中的重要环节。
尿标本采集有三种方式
分段收集尿液,一般采用中段尿
导尿,常用于女性病人
耻骨上膀胱穿刺,最适用于新生儿和截瘫病人,用此法留取的尿标本最为可靠。
尿培养常采用清洁中段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标本。标本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处理,避免污染和杂菌生长。
尿液镜检 尿标本应及时进行涂片检查,最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