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听上下五千年故事
故事总比单纯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趣味化,同时,因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会比较感兴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致。下面是WTT为您整理的听上下五千年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听上下五千年故事篇一:刀下留人
南宋淳熙十一年某月某日,待在老家闲居的陈亮先生,发了次严重“超标”的酒疯与几个狐朋狗友扮演皇帝上朝,陪酒女权充皇妃,万岁、爱卿地乱叫一气,大笑而散。此事被人告发,一千人等立刻被抓入大牢。刑部判决,陈亮死罪。案呈到皇帝面前,宋孝宗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秀才醉了,胡说乱道,何罪之有?”陈亮有此好运,要感谢宋孝宗的宽容和睿智。当然,最主要的是在宋孝宗眼里,他不过是一个无职无权的书生,怎么蹦也跳不到天上去,头脑清醒点的主子,也懒得和他计较。
其实,如果按宋孝宗的胸怀雅量和量刑标准,历史上很有几个文化名人是完全可以不杀的,杀了留下杀人者万古恶名,不杀则可能是千秋美谈。可惜,那些当政者都没有宋孝宗的情商和智商,一味地意气用事,脑子一热,就杀、绞:腰斩、灭族,结果是给那些被杀的文人扬了名,自己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纣王本来是可以不杀比干的。他也知道,比干是个忠臣,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还是自己叔父。如果,他实在不耐烦比干的一再劝谏,为了耳根清净,那就不妨对左右说:老头醉了,胡说乱道,把他拉出去醒酒!这样,大家都有面子,都下了台阶。当然,这仍挡不住纣王最后灭亡的命运,但至少还可以留下一个历史亮点。
曹操杀孔融也是明显败招。孔融为人恃才负气,爱发议论,讥讽朝政,但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你曹盂德雄才大略,统一天下要紧,和一个落魄文人较什么劲?听到他反对恢复肉刑、反对禁酒、反对征鸟桓等议论,愿听就听两旬,不愿听就轰他走:孔北海醉了,胡说乱道,赶出宫门!果如此,曹操获爱才美名,孔融得以保全性命,实现双赢,这该有多好。
嵇康就更不该杀了。身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的罪名,不过是不喜为官,不为当局所用;得罪权贵钟会,被人诬陷,平时还爱发一些不合时宜的议论。司马昭倘若能网开一面,赦免嵇康:叔夜醉了,胡说乱道,文人无行,不足为训!那是能给名声不佳的司马昭挣分不少呢。遗憾的是,司马昭毕竟是一介武夫,全无怜才客人之意,不仅杀了魏晋时代最有魅力的名士,而且使《广陵散》成为历史绝响。
宋太宗杀李煜最没有道理。李煜“生于深官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本就是个窝囊君王,当了阶下因后,每日不过填填词,喝喝酒,以泪洗面,就这样,赵匡义还不放心,毒杀了李煜。退一步说,倘若宋太宗听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怀旧词,只是豁达一笑:后主醉了,胡说乱道,任他去吧那样的话,太宗博了宽容美名,后主又有机会奉献更多绝妙词章,岂不美哉!
比较起来,明成祖杀方孝孺是最不得人心的。他的天下来得本不那么光明正大,心虚着呢,那就更要邀买人心,特别是方孝孺那种一流文化名人。朱棣如果聪明一点,有点涵养,就应该假装糊涂,你方孝孺不写诏书,我就换个人写;你方孝孺说我来路不正,我就装聋作哑,有意放你一马:正学先生醉了,胡说乱道,回去休息吧!你想殉难而死,我偏偏不成全你,而且,少杀了一个方孝孺,争取了一大批文化人,自己的历史定评也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