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6
文档名称: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doc

格式:doc   页数:38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doc

上传人:2928425474 2016/6/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赵州禅师语录》壁观代前言: 猿抱儿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推介冯学成先生的新书《〈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刘东亮学习禅宗的朋友们对于赵州和尚应该都不陌生, 此老乃唐代著名禅宗大家, 一代宗师, 丛林典范。他所开创的“不立一家家谱、独往独来”、“屹立于五家之外”的奇崛禅风, 使其赢得了后世历代学人的敬仰,他老也因而有了“赵州古佛”之盛誉。赵州从谂禅师,师从南泉普愿,历参黄檗、宝寿、盐官、夹山、五台等诸大德。八十岁时, 众请住赵州城东观音院, 四十年间, 大扬禅风。夙居北地而大振南宗禅, 常私淑三祖僧璨之信心铭, 玄言遍天下, 其问答, 示众等公案,如“吃茶去”、“狗子佛性”、“庭前柏树子”等语俱脍至人口, 世寿一百二, 敕谥“真际大师”, 公案多收入《赵州禅师语录》之中。然禅师的语录,“其坚实处, 如壁立千仞, 无可攀缘; 其飘忽处, 如青烟掠宇,莫能把捉”。后辈学人往往难得其门而入。 2001 年,巴蜀禅德冯学成居士,奉赵州柏林禅寺方丈上净下慧老和尚之请, 为祖师语录作《赵州禅师语录壁观》, 历时三年, 终于成书付梓,扬扬二十万言,将祖师六百条语录,悉数予以详解,令后学众生于千圣不传之向上一路, 得一入手方便, 拜读之下, 深感何为老婆心切, 所谓“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冯先生不惜自己浑身落草,和泥和水,做殷心阿婆,一片悲心跃然纸上。冯先生的这次解读, 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评价, 当代宗门硕德佛源老和尚看后认为: 这是近年来有关禅宗著述中最好的一部。也有学者评价:《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的出版, 是禅宗史上和赵州禅师研究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赵州丛谂老和尚语录的整理,在此以前,还从未有过任何著作能如此系统的对赵州六百多条存世语录进行完整的整理和诠解。如历代祖师对赵州语录的唱颂《颂古联珠》中也只六十九条。因此可以说是禅宗研究史和赵州禅师研究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冯学成先生在《赵州禅师语录壁观》一书中, 现广长舌相, 广说禅宗妙意,体例行文中,颇得《碧岩录》之神韵。而于文字语言上, 又能契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自古契理容易契机难,而上合古意,下济时俗, 是此书又一难得之处也。有人说: 禅贵“顿悟”, 不在多言。其实体必起用, 用必归体, 体用不二, 灵光独耀, 破壁飞龙, 妙在点睛。见性之人, 横说、竖说、方便说, 皆归第一义谛, 正所谓死水不藏龙,妄想即妙用。盖《碧岩录》之成书,为宋代圜悟克勤所作,初为雪窦重显( 980-1052 )自景德传灯录一千七百则公案中,选择最重要之百则, 附以颂文, 其后圜悟克勤( 1063-1135 ) 复加垂示, 评唱。风气一开, 后人多有效仿, 克勤弟子大慧宗杲, 曾提起禅宗“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之宗趣而当众焚毁, 后人更拾其余烬, 传之于今。其书于禅人参悟, 多有启发功用。但九百年之后, 当年的浅白评唱, 也成了古文中的古文, 近年虽有人尝试译白, 往往神韵全无, 且难符古趣。如前几年公开出版的那套《白话五灯会元》, 错误连篇漏洞百出, 而且是一班学者, 望文生义, 没有丝毫宗门证量, 而癔解禅家祖典, 隔山打牛, 怡笑大方。此类读物, 糟踏了出版资源, 浪费了木桨白纸, 不如不做。瞎人眼目,误人慧命,难辞其咎呀! 有感于此, 才有了宗门老和尚的警觉和担忧, 才有了找正经家里人说些正经家里话的需求, 若再无一两个道眼明白的老禅和出来比划比划, 怕祖师们留下的这些攸关生死的公案, 不知会被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化人”们和打着“提拈”旗号的萧平实、李善单之流错会到哪里去了。幸有当代几位禅门老宿, 耄耋之年, 重整旗鼓, 如本焕老、佛源老、净慧老、一诚老等, 居士中有贾题韬、黄念祖、南怀瑾、元音老人等公, 道眼明白, 提领宗纲。门下子孙亦不乏通宗通教者, 辛勤耕耘,努力提持,方保这向上一路,宗风不堕。现执教于河北佛学院的冯学成先生,原为四川省佛学院老师,早年受教于本光法师、贾题韬先生、杨光岱先生、李绪辉先生等善知识, 文革后又多蒙佛源老和尚、净慧老和尚等大德言传身教, 于心地要道, 早有发明。近年著述颇丰, 多契古德心意。《心灵锁钥》、《明月藏鹭——千首禅诗选析》、《四季禅》、《云门寺志》、《在生活中的大圆满法》等著作均得到佛源老和尚、净慧老和尚等大德的褒奖,印行流通, 早被索请一空。这次出版的《赵州禅师语录壁观》除规模宏大、整理完整外, 文字也更有进步, 点评精妙、如入海探驪。于赵州禅师的言行,多从心意上下手。正如冯先生在后记中所说: “宋浮山法远禅师有云:‘未入的人, 参句不如参意; 已入的人, 参意不如参句’如今去古益遥,虽学佛之人渐增,但于祖意佛意,知者甚少。净慧大和尚数十年来力倡禅宗, 也是要让学佛之人于祖意佛意上留心, 而不为文字所拘,是‘生活禅’之要义也。本着这个精神, 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