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针灸实验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8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针灸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小雄 2021/7/22 文件大小: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针灸实验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 篇二: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 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 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 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 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 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 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 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 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 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 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 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 异。
7、 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 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 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 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 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 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 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耐痛 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 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 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 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 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 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 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 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 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手 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 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 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 感
1、 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
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2、 常见的经络现象及其特点:
常见的经络现象
(1) 生理现象一一循经感传现象
(2) 病理现象一一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①循经性感觉障碍;②可见的经 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
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 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①机械压迫②局部降 温③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和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④皮肤触觉刺激⑤外加磁场刺激
第三节:
3、 牵涉痛特征:
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
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化, 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和条索状物等,有的还可见皮肤变厚的现象。
皮肤过敏带的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
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
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骨氐部经穴 的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