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古音史名词解释 1. 贾湖骨笛: 1984 年至 1987 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 20 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 早期, 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 另一只开有六孔, 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 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 其余均为七孔, 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 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 另一支是八孔, 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 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中期的 M282 : 20、 21 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 六乐:亦称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制定礼乐, 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 律吕: 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 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 又称阴吕。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 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六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又叫六吕或六同。 4. 八音: 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 称之为八音。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5. 乐悬: 西周礼乐制度, 规定了钟、磬等乐器的悬挂数量和排列方位等, 体现了等级的高下。《周礼? 春官? 大司乐》:“正乐悬之位: 王宫悬(四面) 、诸侯轩悬(三面) 、卿大夫判悬(即宫悬之半,二面)、士特悬(一面)。” 6. 旋宫转调:是指宫调系统中的调高(宫)转换和调式(调)转换。《礼记? 礼运》有: “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即十二律以此作为宫音构成不同音高的音阶。“旋相为宫”就是旋宫。旋宫是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转换。 7. 九歌: 原为楚国地区民间祭祀歌曲,由十一首楚声歌曲组成,歌词经过诗人屈原整理,为《楚辞》名篇之一。 8. 协律都尉: 汉乐府乐官职称。汉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工作。历代有设协律部、协律中郎将等,名称不同,品级亦不同。 9. 曾侯乙编钟:1978 年湖北随县( 今随州市) 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战国初期(公元前 433 年前后) 。共出土编钟六十四枚(楚王镈一件不计) ,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上层十九枚钮钟, 其中十三枚体制一致的为一套, 余六枚是不成套的散钟;中、下两层是四十五枚, 实为三套编钟( 其中的两套相同, 只是其中一套缺少一钟) 。每钟两音,在击处(隧部和鼓部)标明音名。钟体刻有错金铭文二千八百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