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秧苗类型
◆ 小苗:小苗一般指3叶期内带土移栽的移苗;
◆ 中苗:~;
◆ 大苗:大苗可分为两类。~ ;另一类为6.5叶以上移栽的秧苗,一般称老壮秧。
各类秧苗各有特点,大苗的个体发育好,易于调整穗粒结构;中、小苗便于调节季节,容易获得较多的穗数。但两者均有缺乏之处,在生产中要根据具体条件,配套应用,相辅相成。
〔2〕壮秧的特征
◆形态特征:
◆生理特征:
从壮秧的个体形态看,要求茎基粗扁、叶挺色绿、根多色白,植株矮健;
从壮秧的群体看,要求较高的成秧率〔80%以上〕与整齐度〔脚秧率低于10%〕。
壮秧的光合能力强,特别是叶鞘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壮秧的碳氮比(C/N)适中,中苗7~9,大苗11~14(小苗一般含氮相对较多,不用此作指标);束缚水含量应占鲜重的30%以上
◆ 壮秧移栽后返青快,起发早,生长整齐,易形成高产群体;
◆ 壮秧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生长锥粗大,根、茎、蘖原基分化数量多,质量好,个体健壮;
◆ 壮秧体内大维管束数目多,易形成大穗,一次枝梗和每穗粒数明显增加;
◆ 壮秧抗逆性强, 生理功能好,易取得较高的光合生产。
杂交水稻为发挥杂种优势和节约种子,更把培育多蘖壮秧。以蘖代苗,作为高产的重要关键。
“秧好一半稻〞
〔3〕壮秧的意义
、秧龄及播种量确实定
水稻类型
播种期
早稻
冬闲田、绿肥田
3/下-4/上
三熟田
4/上中
一季中晚稻
4-5月
连作晚稻
6月
早稻翻秋
7/上中
水稻播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
播种期确定的原那么:
播种期通常要考虑气候条件、品种和前后茬关系等主要因素,从有利于出苗、分蘖、平安孕穗和平安齐穗出发,做到适时播种。
秧 龄
可用叶龄、天数、积温来表示。其中叶龄法能较准确地反映秧苗和生理状况。也有用播种到拔秧的日数来表示秧龄。
〔1〕确定适宜秧龄的一般原那么是:
①生育期生育期短的品种因营养生长期的积温所需较少,易超龄早穗,秧龄宜短;而生育期长的品种的秧龄可较长;
②早晚稻秧龄宜较短,而晚稻感光性强,宜于培育长秧龄壮秧;
③高温季节育秧,或播种密度大,秧龄宜短,反之可较长。
〔2〕适宜秧龄:高产栽培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能长出6-9片新叶。
早稻
早 熟
25d左右
中迟熟
30d左右
三熟田
30-40d
中稻
30d左右
晚稻
35-45d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类型熟期品种秧龄适宜日数
播 种 量
〔1〕播种量确定的原那么
适宜播种量的标准,以掌握移栽前不出现秧苗群体因受光照缺乏而影响个体生长为原那么。
〔2〕影响播种量的因素
秧龄:秧龄短的中小苗播种量可稍大,秧龄长的大苗须减少播种量。
育秧季节温度:温度高少播,温度低可适当多播。
育秧方式:旱育秧一般要比湿润育秧播种量大。
杂交稻与常规稻:杂交稻用种量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