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丰富的安静.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丰富的安静.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9/1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丰富的安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丰富的安静
  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在这段精彩的阐述中,周先生把“安静”和“丰富”摆放在人生的最高点。因为,只有心灵的宁静,才能在喧嚣纷扰的尘世中坚持自我;也只有“丰富”,才能让生命不再轻飘如棉絮。
  心灵的安静,确实是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不,应该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价之宝。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心灵内在的宁静,外界再大的喧嚷就与他无关了。因为,他的精神关注到一个高度上,而不是计较着生活的一些鸡毛蒜皮。
  中国的古代,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在诗家如云的书卷中,数东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盛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李白和北宋“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最能打动我的人和我的心。潜的高洁、彻底,太白的洒脱俊逸,东坡的豁达超迈,让我无不想起儒家“亚圣”孟子那一句名言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
  能做到这三方面的人,必定是“大丈夫”,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男子汉。
  但现在,我要说的是有关心灵操守的一些见解。在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诗人一开篇就描述他的生活状况“结庐在人境”。意思很简单,说是自己在众人聚居之处建筑一个草屋。当然,这是一种比较谦虚的说法了。生活中,我们建造了一间屋子,逢人问及,大多都答曰“小窝喽”(我们是完全可以放弃那种咬文嚼字的老毛病来“不求甚解”地解读此诗的)。但这不是我所主要论述的。下一句“而无车马喧”就是我要关注并分析的。一般人读到这里,都会生疑:既然居住在闹市,却没有听见车马人声,的确有些矛盾。不错,表面上看是有点矛盾的,但正是这构诗独白的独特匠心,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陶渊明。内心多么宁静而又脱俗的诗人啊!身居闹市却心静如水,不为外界的喧嚣扰乱自己那平静的生活和一份恬然心境。在第三句中,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口吻回答了读者的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回答得干脆、利落,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你问我为何能够这样?那是我内心高洁,远离尘俗,保持着宁静致远的心境。因此,再喧嚷的闹市,对于我而言,无疑变得僻静偏远。
  喧嚣的闹市变为僻静的偏远之地,正是由于心灵在坚守着一片宁静的圣土,才不至于为外界污染。对于这样的解释,我们是可以理解的。除非有神论者,相信什么上帝是存在且万能的。反正,生活中,我是没有见过什么神啊鬼的。闹市的喧嚷和僻静,当然也不是上帝造出的。而是由于诗人心灵的机制在操控着。仿佛魔术师之手,能将腐朽化为神奇。
  这一句,又让我不禁想起与之相关的那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林的静,山的幽,是本来就存在着的。但正是这偶然的一声蝉鸣和一声鸟叫,瞬间让林和山显得格外的寂静。动中有静,静中寓静,匠心独运的绝妙。同样,在陶的诗中,心灵以宁静的姿态凸现,使得表情达意有了更深的意蕴。让人可以尽情地展开想象,回味亦无穷。
  更醉人的还在后头呢。那个先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在挂印辞官之后,回归田园,彻彻底底当一介农民,过着躬耕自足的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必看上司的脸色,就像一只脱笼的野鹤,以天地为心灵遨游的广阔空间。因为悠闲,因为洒脱,因为知足达意,因此卸甲归田的诗人放下心灵的紧张,尽情地美美地享受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采菊东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