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4 诗词五首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导入新课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饮 酒
陶渊明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
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